字體:  

[中國]黃粱美夢 話邯鄲

naoki232 發表於: 2011-9-05 14:32 來源: ADJ網路控股集團


黃粱美夢 話邯鄲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人的一生有很多夢,再絢麗的夢,一覺醒來,都無跡可尋,可是流傳千年、家喻戶曉的黃粱美夢,迄今仍有遺跡。因此去年一個秋日的午後,我慕名由北京搭乘「和諧號」高鐵南下邯鄲來「尋夢」,因為邯鄲是著名的「夢文化之鄉」,位於河北省南部,隔著漳水與河南省的安陽古都相望,被喻為「天下第一夢」的黃粱夢,就發生於此。

當我走出車站,在廣場上看到那尊高聳、彎弓躍馬的戰士塑像時,才意識到邯鄲也是「胡服騎射」的發祥地,不僅如此,「成語典故之鄉」是邯鄲的另一別稱,此外還有「回車巷」、「學步橋」等等,邯鄲其實是一個多彩多姿的歷史文化旅遊名城。


▋黃粱夢村 慕名尋夢


我來到「尋夢」所在地--黃粱夢村,位於邯鄲城北約十公里處,村中有一座以唐代沈既濟所作的傳奇小說「枕中記」為題材而建的千年古觀「呂仙祠」,觀內有鍾離、呂祖與盧生三大殿,在盧生殿內展示一座青年秀才盧生的青石臥像,頭枕方枕,右手托頭枕上,左手則握一扇子,雙腿微曲,睡意朦朧,唯妙唯肖,黃粱美夢就是在這裡產生的。


黃粱美夢講述的是唐玄宗開元七年、青年秀才盧生的奇遇﹔他騎著一匹青驢進京趕考,途經邯鄲,在一家小客棧裡遇見道士呂翁。交談中,盧生認為讀書人應金榜題名,建功立業,榮華富貴,光宗耀祖,怎奈自己時運不濟,「年年邯鄲道,歲歲吃黃沙」,鬱鬱不得志。呂翁聽後,就從袋中取出一個青瓷枕並對他說:「你想要的榮華富貴並不難,你枕著這青瓷枕,就會如願以償。」這時店家正在煮黃粱做飯。


盧生聽呂翁這麼說,將信將疑的接過,便倚枕而眠,不久就進入夢鄉,回到老家,接著遇到美麗賢慧的崔小姐,並娶她為妻,翌年更金榜題名,考上進士,進京當官,從此官運亨通,步步高陞,先任陝州牧、京兆尹,後升任戶部尚書兼監察御史。這中間當然也有波折,宦海沉浮,最後因功而做到中書令,被封為燕國公,功成名就,他的五個孩子也都很有出息,身受朝廷俸祿,兒孫滿堂,真是享盡了榮華富貴。這時他已年逾八十,卻因生病,久治不癒。眼看就要壽終正寢了,一驚之下,一覺醒來,原來只是一場夢,環顧周遭事物,一切如故,店家在煮的黃粱米飯還未煮熟。盧生帶著迷惑的口吻問呂翁:「這一切難道都只是夢嗎?」呂翁笑著說:「人一生中的種種,不也都是如此嗎?」盧生聽了呂翁這話,沉思了好一會兒,很有領悟,終於看破榮華富貴,隨道士而去。


▋夢幻哲理 流傳日韓


這就是流傳千年「天下第一夢」的故事,夢無地域也無國界。這個深富哲理與啟發性的夢幻故事,長久以來傳播很廣,遠至日本、韓國與東南亞,1940年代,還登上日本的小學教科書呢。「枕中記」在宋代也被收入「太平廣記」。元代的雜劇作家馬致遠撰有「邯鄲道省悟黃粱夢」,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編有「邯鄲記」,都是以「枕中記」為藍本。尤其湯顯祖把呂翁改為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使盧生隨他成仙而去,不但令人艷羨,黃粱夢村也因而馳名。


這個祠宇古觀坐東朝西,建築面積廣達1萬3000多平方公尺,我由祠外進入,迎面可見的是八仙閣,供奉八仙塑像,南面是照壁,嵌有「蓬萊仙境」四字,北面是丹房與蓮花池,池中建有長橋與一座八角亭,橋的石欄杆是以漢白玉雕刻而成,八角亭將蓮池一分為二,左右兩邊均是荷花滿塘。只是現在是深秋,荷花已謝,看不到她的亭亭玉立,但水中可見金魚成群,搖尾悠游於荷枝間。沿著石橋,穿過八角亭便可直通鍾離、呂祖與盧生這三大殿。


盧生殿的院落不大,但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充滿夢文化氣息,尤其是牆上壁畫,以精美的色彩,逼真的畫筆,分段描述黃粱美夢的精彩片段,非常引人入勝。殿外兩側有碑廊,陳列不同的碑題,是歷代文人墨客對黃粱美夢的領悟或感想,有王安石的,也有乾隆皇帝的,其中清朝陳潢的「題盧生臥像」,我覺得最貼切:富貴榮華五十秋,縱然一夢也風流!而今落拓邯鄲道,願與先生借枕頭。


殿的西側另豎立一塊「夢」字碑,這石碑高有175公分,寬55公分,被形容為「字中有字,夢中有夢」,因為這個大「夢」字,高達72公分,在整個筆畫中,另外藏有178個楷書小字,而這178個小字,簡述了整個黃粱美夢的故事。


▋歷代名夢 壁畫逼真


在三大殿的東側另建有一個「中國名夢館」,專門介紹中國的「夢文化」,尤其是民間流傳最廣的「名夢」,如「黃帝夢遊華胥國」、「秦始皇夢與海神鬥」、「趙武靈王夢處子鼓琴而歌」、「唐明皇夢遊廣寒宮」、「曹植夢洛神」、「南柯一夢」、「黃粱夢」、「牡丹亭」等等,較出名的「名夢」還製成壁畫,讓遊客觀賞這些故事,體會更深,走到「名夢館」的內門,書有一幅對聯:睡至二三更時,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後,無少長俱是古人。


由於年代久遠,這名聯作者已難考證,但是這幅對聯道出一個質樸的道理:人世間最終畢竟是平等的,它的含意耐人尋味。


聳立在車站廣場的那尊戰士塑像,是「胡服騎射」這故事的象徵,而「胡服騎射」則是趙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一前299)所創的。至於邯鄲與趙國的關係,回顧一下歷史,應從晉定公12年(公元前年500)開始。那一年,時任正卿的趙鞅(即趙簡子)已將邯鄲納入趙氏的勢力範圍,成為趙氏的世襲領土,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時期的趙敬候元年(公元前386年)將趙都由中牟(今河南鶴壁西)遷到邯鄲,從此邯鄲成為趙國都城,歷經八位王侯,長達158年,期間曾因國力衰退,常遭塞外胡人侵凌,又遭鄰邦中山國侵擾,割地賠款,武靈王即位後,要雪恥圖強,首先想到胡人的服裝穿著,短衣狹袖,較中原的傳統服裝更有利於騎馬射箭,作戰靈活,因而要強兵必先從改變服裝開始。這一革新的構想,起初當然遭到重重阻力,但憑他的遠見、魄力、口才與身體力行,終於說服群臣,全民響應,使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現在位於邯鄲市區叢台公園內的「武靈叢台」,就是他當年為觀賞歌舞與軍事操演所建的,古人曾詩詠「台上弦歌醉美人,台下揚鞭耀武士」,已經有2300年歷史。據史載,叢台上曾有天橋、雪洞、妝閣與花苑等,後來歷代曾多次改建或重修,明朝時增建了據勝亭、如意軒、回瀾亭等,現在的叢台是清同治年間修建的,仍具有古代亭榭的特色,始終是邯鄲重要的象徵。所謂「叢台」是指有很多亭台連接疊列而成,遊人站在城台上,眺望護城河,一彎清水,迤邐不絕,岸上垂楊綠柳,悠然清靜。我來訪當天,遇上有霧,霧中景色,更朦朧有致。


▋成語之鄉 邯鄲自豪


邯鄲市區內景點比較集中的地方是「學步橋」廣場一帶,除了「學步橋」之外,還有「成語典故苑」與「回車巷」等,都是著名的故事的重現景地。「學步橋」的故事出自「莊子‧秋水篇」,說燕國壽陵有一青年,聽人說邯鄲的人,走起路來,非常優雅有致,非其他地方的人可比。這青年聽後非常羨慕,不惜老遠的來到邯鄲,向邯鄲人學怎麼走路,可是學了很久,不但沒有學會,竟連自己原來怎麼走都忘記了,最後只得爬著回去。這個寓言故事很詼諧,含義卻非常深,李白有首詩中寫道「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就是指這個「邯鄲學步」的成語故事。學步橋位於舊城北關外,橫跨在流經市區的沁水上,橋長35公尺,原為木橋,在明朝萬曆45年(公元1617年)改建石橋。


新建的「成語典故苑」就在學步橋廣場附近,是以成語典故為主題而建的公園景區,建這「成語典故苑」是有其原因的,因為根據不完全的統計,在相關的文史資料中,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多達1500條之多,其中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有500條,2005年被授為「成語典故之鄉」,這是邯鄲人很引以自豪的。這些成語典故,人們較耳熟能詳的如「胡服騎射」、「邯鄲學步」、「完璧歸趙」、「毛遂自薦」、「負荊請罪」、「黃粱美夢」等等。其中「負荊請罪」是與「回車巷」的故事相關的:戰國時期趙國名將廉頗,因不滿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後被封為正卿,因此常找機會要當面羞辱他,藺相如得知這消息後,就盡量的規避與廉頗正面相遇。有一天,兩人相向的走在同一條路上,侍從向藺相如報告後,他趕緊命令侍從把車掉回頭,轉入一條小巷。侍從照做了,但不解的問藺相如,為何這麼怕廉頗?藺相如說,在秦王面前我都不怕,怎會怕廉將軍?我不過是顧及國家的利益,而不計較私人利害罷了。後來這話傳到廉頗耳裡,這位鏖戰於沙場的名將,一時間羞愧難當,無地自容,自責心胸狹窄,但也勇於認錯,當即袒胸露背,並夾一隻荊棒,來向藺相如當面謝罪。這兩位一文一武的趙國支柱,終言歸於好,藺相如轉車的那條小巷得名「回車巷」。真是:


相可回車,國無不盛;將能袒肉,軍自揚威。


回車巷位於市區串城街南段,長約75公尺,寬只有1.8公尺,相當狹窄,巷口立有「回車巷文化廣場」石碑,我從這裡走到巷的另一頭,看到一個碑亭,記載著這流傳了千年的將相和」故事。


文、圖/許森茂



[轉貼自世界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