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登山時,曾經聽原住民朋友談到一種「會吸血、八隻腳,而且一被咬到,會很難拔除的小東西」,而這種怪蟲的名字就叫:「八隻腳」。
從原住民獵人的話中可以體會到,一旦惹上了這種怪蟲,會是一件「極麻煩」的事情。只是登山十幾年,還不曾真正親眼見識過,想必也只是種稀有物種罷了。原來的不以為意,卻在今年底的一趟卡拉寶之行,夜宿工寮時,在同行伙伴的大腿上,終於開了眼界。活生生的「八隻腳」,不僅比想像中來的大,而且真的體會到了多年前獵人口中那種「拔不掉」的恐懼感。這隻小小的蟲子,在它生命最後終結的最後一小時裏,飽嚐了世間各種最殘虐的酷刑:酒精焚身、樟腦油浴、烙鐵貫頂…,凌遲至死猶不鬆口,堅忍赴死的執著精神,令人不禁毛骨悚然。
最後,三個人七手八腳的以針尖挑開受叮咬處的皮膚,才將這隻已經死掉多時的「八隻腳」拔出。簡單消毒後,包紮傷口。在伙伴不幸被叮咬後,隔天的行程裏,短短一個多小時穿越森林的過程中,眾人身上、帽子、手套及背包都陸續出現「八隻腳」,我們像似掉入了「八隻腳」的巢穴中,使得一向習慣活動於中級山的我們,也得沒命奔逃,至今仍餘悸猶存。
下山後,我們請教了國防醫學院「寄生蟲及熱帶醫學科」的師健民主任,將補捉到的活體送交該院解剖研究,並藉師教授瞭解到對「八隻腳」的正確認識。其實「八隻腳」的學名為硬蜱,是一種以哺乳類動物為宿主,而吸其血液的節肢動物。由於它的口器有倒刺,一旦插入皮膚開始吸血後很難拔除,而硬蜱可怕之處還不止於此,更嚴重的是經由其叮咬後會傳染一種近十年來才發現的「萊姆病」。患者在被叮咬3-30天會出現「萊姆病」的第一期症狀,有類似感冒頭痛發燒、或遊走性紅斑的發生,紅斑的大小會因發生位置不同而有異,一般在手腳約有3-5公分,在身體上則會更大。數週至數月會進入第二期症狀: 如慢性關節炎等,或可能影響心臟功能不正常等。而「萊姆病」最可怕之處在於潛伏數月甚至數年後,才會進入第三期症狀,主要症狀有關結變形、關節炎、腦膜炎、顏面神經麻痺、心臟病症等症狀。
對於如何預防硬蜱的叮咬,除了應穿著長袖衣服、並將褲管紮到襪子來阻止硬蜱侵入,另外,還可在身上及衣褲上噴灑防蚊液來加強效果。在國外已有「萊姆病」疫苗問市,但僅有70﹪的預防效果,師教授建議在戶外可以藉由定時檢查身體來預防:一旦遭受叮咬,要立刻拔除,若在24小時內拔除,則感染率為30﹪,與注射疫苗具有同效;等到叮咬超過48小時,則感染率就達100﹪了。萬一不幸被叮咬,要立刻到醫院填寫1048表(法定傳染病通報表),抽血檢驗;若為陽性反應,則醫師會施以盤尼西林等抗生素治療,早期發現,則治癒成效良好。
其實早在1914年的「太魯閣討伐」戰爭之中,就有文獻記載,討伐軍於卡拉寶社設置軍司令部後,因為士兵飽受「跳蚤」過多所苦、及飲水不足等因素,僅留駐短短三日,便放棄腹地寬闊的卡拉寶,而將指揮中心移往他處的敘述。以我們此次在卡拉寶社遭逢如此高密度的「八隻腳」來看,八十六年前隨軍記者所言之「跳蚤」為害,會嚴重到影響大軍得遷移的地步,以當時人們對蜱類瞭解的程度而言,或許所指正是硬蜱;更別說是對於皮膚紅斑騷癢等症狀的誤判,則是直到七十年後才為世人所知悉的「萊姆病」初期警訊了。
這次遭「八隻腳」叮咬的同伴,在檢驗後證實受感染了「萊姆病」,並已接受治療中;對於經常從事戶外運動的朋友,不妨抽空去驗個血,並提高對蜱類應有的認識與警覺,以保身體健康。
查看全部回復
我也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