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無法破譯的8種古代文字
1.伊特魯裏亞語(Etruscan)究竟是不是希臘語 ?
那些對語言和文字感興趣的人都知道伊特魯裏亞語是一種讓人著迷又讓人困惑的語種。解讀伊特魯裏亞語就像是一個人不憑藉別的手段,只想通過閱讀墓碑上的文字來學英語。伊特魯裏亞文字是以古希臘字母的形式書寫,但其語種和其他任何語言沒有絲毫相似之處。所以儘管很容易就能“讀出”伊特魯裏亞文的句子,但是除了人名和地名以及個別詞彙和標準短語之外,沒人知道這些文字的意思。
伊特魯裏亞史前文明出現在義大利西部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托斯卡納區(Tuscany)和溫布利亞(Umbria)部分地區。在西元一世紀,伊特魯裏亞被羅馬帝國吞併。伊特魯裏人精通文字,留下了無數的書籍原本。許多伊特魯裏的人工器物上都刻有希臘字母,幾乎可以肯定這些是從希臘移民那裏學來的。因為在西元前775年,希臘人已經定居在義大利西部。
但是,伊特魯裏亞人日常用字母表卻有所不同的。雖然伊特魯裏亞字母表和希臘字母表極為相似,但兩者間也有明顯區別。主要差異在於,通常伊特魯裏亞字母和希臘字母的指向正好相反,因為伊特魯裏亞的書寫方式是從右到左。
儘管這樣,但還是可以根據某些碑文的上下文背景,讀懂一些伊特魯裏亞語的詞義,像Ruma表示“羅馬”(Roma,)、Clevsina是“丘希城”的意思(the city of Chiusi)、Fufluns是酒神狄俄尼索斯(the god Dionysus)。而要搞清楚其他那些非人名和地名的單詞含義卻很困難。目前大概有250個單詞的含義得到了普遍認可,比如ci avil(三年)。同時,隨著新發現碑文數量的增加,被破解出的單詞數量也隨之增多。
2.梅羅伊象形文字 黑色法老的聲音
西元前1000年,在阿布辛貝和喀土穆之間的尼羅河兩大河套地區,即今天的蘇丹境內,活躍著庫什(Kush)王國。庫什文明古國(因其首都為梅羅伊,所以庫什人也被稱為梅羅伊人)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早期最重要的國家之一。
西元前712年,庫什國王征服了埃及,史稱為埃及第25個王朝。“黑人法老們”統治埃及近70年,直到西元前656年,亞述人(the Assyrians)把庫什人趕回了他們的祖國。
梅羅伊象形文字的起源要追溯到庫什人的這次戰敗:庫什法老使用的是埃及象形文字.不過從西元前3世紀起,一種新的本土文字逐漸和埃及文字同時出現。就像埃及文字一樣,這種文字有兩種書寫體:一種是經常出現在紀念碑上的象形字體,基本上都是象形符號;另一種是日常用的草書體,即書寫筆跡相連的字體。
每一種梅羅伊字體都有23個符號。這方面類似于現代字母體系,而不同於有數百種符號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大約在1911年,牛津大學的埃及歷史學家弗朗西斯·盧埃林·格裏菲斯根據那些記錄有梅羅伊文和埃及文的碑文破譯出兩種梅羅伊文字的語音音值(準確發音)。
因此,就像伊特魯裏亞文字一樣,梅羅伊文字也能“讀”出來。然而令人沮喪的是,我們卻並不知道它們的意思。因為我們不了解梅羅伊語言。專用名稱可被破譯,還有幾十個像tenke(west,西部)和ato(water,水)的詞語,我們可以根據上下文的意境猜出詞意,但也僅此而已。
格裏菲斯一直堅信,梅羅伊文最終會被破譯。儘管幾十年來,學者一直在把梅羅伊文和該地區的古代與現代非洲語系做比較,但仍然沒有發現令人信服的相似性。
3.新大陸 奧爾梅克語、薩波特克語和伊斯梅爾語
我們知道古瑪雅文明(大約在西元前250年至西元8世紀)有自己的可閱讀文字,但還不清楚中美洲乃至整個新大陸的文字起源於何處。這個地區有大量未解的古代文字。有三種文字特別具有吸引力:奧爾梅克文(Olmec)、薩波特克文(Zapotec) 和伊斯米安文(Isthmian)。
奧爾梅克文明是美洲地區最古老的文明,而美洲最早的文字可能就是起源於奧爾梅克文。大約在西元前1500年至西元前400年間,奧爾梅克古國在特旺特佩克地峽(the Isthmus of Tehuantepec )的墨西哥海灣一帶崛起繁榮。史學家過去一直認為奧爾梅克人沒有文字。但在二十世紀90年代,築路工人發現了一塊刻有文字的大石塊。這塊碑文的年代要追溯到西元前900年,上面刻有62個符號,有些還重復出現。這極有可能就是文字。但在找到更多的碑文之前,還不能肯定這一點,更無法破譯這些符號。
可以肯定的是,位於瓦哈卡(現墨西哥境內的一座城市)的薩波特克文明擁有文字。 目前已經發現1200件刻有文字的古物,種類從壁畫到瓦罐、骨架和貝克。這些字跡產生的年代可能在西元前600年至西元前400年之間。
學者們不但已經讀懂了薩波特克曆法,而且還證實它就是瑪雅曆法的雛形。即便這個地區如今依然說著薩波特克語系,但實際上很難重建該文字所屬的那種語言。部分原因在於現代薩波特克語系的複雜性令人困惑。
這三種文字中最年輕也最富有爭議的是伊斯米安文,甚至就連它的名字也難統一:有些人稱它為“後奧爾梅克文”(epi-Olmec,注2)。1902年,奧爾梅克地區的一片田野中挖出了一尊罕見的小型玉石雕像。這是一尊鴨身人面雕像,上面同時還刻有70個未知的符號。這尊圖斯特拉小雕像被寄存在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學會內,它曾是這種文字存在的唯一物證。不過,在1986年,有位漁夫在一條河裏意外發現了第二個物證:一塊重達4噸、刻有更多文字的玄武岩。
這種文字出現的年代要追溯到西元前2世紀,極有可能隸屬於古代的索克語(Zoquean)。而如今在特旺特佩克地峽區域流行的則是現代索克語。兩位語言學家——奧爾巴尼市紐約州立大學的約翰·傑斯特森和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的泰倫斯·考夫計劃在重組古代索克語的基礎上破譯這種文字。但是,除非發現更多的碑文,否則這仍舊只是一種完美的猜想。
4. A類線型文字 米諾斯文明之謎
1900年,在挖掘米諾斯宮殿(Palace of Minos)的時候,英國考古學家阿瑟·埃文斯發現一些粘土片上竟然刻有兩種文字體系而不是一種。米諾斯宮殿遺址位於克裏特島(Crete)的克諾索斯古城(Knossos),那裏是青銅器時代米諾索斯文明的中心。在這兩種文字中,B類線型文字在1952年被完全破譯,從而成為歐洲最早的可讀性文字;而A類線型文字至今還是未解之謎。
B類線型文字大約出現在西元前1450年。它是一種古希臘語的書寫體。那時,佔領克裏特島部分領土的古希臘人書寫的就是這種文字。而A類線型文字的年代更久遠,誕生於西元前18世紀。它不僅是米諾斯文明的文字,還是我們探尋已經失傳的米諾斯語言唯一可靠的線索。
然而讓破譯者失望的是,已知的A類線型文字碑文大約只有1500篇,遠遠少於B類線型文字,這些銘文主要來自克裏特島,還有一些來自愛琴海其他島嶼、希臘大陸、土耳其和以色列。絕大多數的銘文都已殘缺不全或損壞。
A類線型文字的符號和B類線型文字極為相似,但這並不意味著兩種文字相似符號的發音就一定相同。因為米諾斯語和希臘語是不同的。你可以用B類線型文字的發音來讀A類線型文字——但沒有人了解米諾斯語,所以我們也從知曉這些詞的正確意思。不過,從這種發音的替代方式中我們可以推斷出,A類線型文字肯定不不屬於希臘語系。我們可以大聲地朗讀A類線型文字——可是由於沒有人懂得米諾斯語,所以我們無從知曉這些句子的正確含義。
(轉自台灣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