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主管經/交際力

plurk 發表於: 2010-1-02 19:03 來源: ADJ網路控股集團


一般人談到「交際」,不免聯想到應酬、送禮、抽煙、喝酒、餐敘,還有不斷的續攤。 或許,由於一般所謂「交際」的背後,攸關著業務、生意與營收等特定目的,使得原本單純的人際互動,蒙上得失與利害關係的陰影,讓人戒慎恐懼地面對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繫。

 

人是群居的動物,人與人之間的人際交往其實是一種本能。但自然的社交行為一旦與利益掛勾,套上「只許成功、不准砸鍋」的緊箍咒,這沉重的心理壓力,讓人們將「交際」視為畏途。

 

內心排斥或想逃避這種壓力者,便被定位為「不擅交際」者。 依據凱茲(R.katz)所提出的管理技能論,管理者應具備技術性技能、人際關係技能、概念性技能等三種管理技能。不論主管層級的高低,其中的「人際關係技能」始終維持其一貫的重要性。 基層主管所面對的「人際關係」課題,是如何由面對機器轉向面對人,並由解決工作上問題轉向處理人際的問題。

 

晉升為中高階主管後,人際交際的範圍與對象,則擴及至跨單位、甚至外部組織的群體。 誠如Ram Charan等人所著的《領導路徑(The Leadership Pipeline)》一書中所提及:功能主管的「成熟度」包括學習與多層級團體溝通,而有效的溝通將隨著層級的增加、水平或垂直階層的散布而愈發困難。 由此可知,想要成為一位勝任的基層主管,「交際力」是必備的技能。

 

而想循管理階梯逐步往上晉升,就得練就愈來愈精深的「交際力」。 只不過,基於商業利益而刻意聯結的人際關係,除了自己內心覺得不自然而有逃避的傾向外,對方也易感受到虛應故事式的「表面功夫」而心生反感。

 

當商業目的不再,或喪失人脈的利用價值時,也就失去了維繫關係的必要,故常云道:「人情薄如紙」,即是基於此一緣故。 如果主管把「交際力」的培養與提升,視為以自我中心的「獨善其身」,轉換為「兼善天下」的人性修為,是一種「自我概念」的擴充;凡事不再只想到自己,而願意開始為他人付出額外的關懷與援助。

 

則當「泛自我」愈擴愈大時,表示愈來愈多周遭的人,都被列入「泛自我」的範圍,「交際力」也就愈來愈強。而且,既然所做所為都是為了「泛自我」,也就不必計較付出多少,不必在意對方是否有所回報,或投入與報酬間,是否符合比例原則了。 雷克斯.哈路博士(Dr. Rex F. Harlow)曾對「公關」下個註解:「公共關係是一種特殊的經營管理功能,它有助於建立和維持一個組織與其公眾之間的相互溝通、理解、接受和合作;負責解決和處理各種公眾問題。」

 

基本上,交際力的運用與公關力相似。透過交際力,能串聯人際網絡,並動用個人網絡內的資源與力量,解決網絡內其他人的需求與問題。交際動能愈強者,人際磁場、網絡廣度與影響力愈大,也愈能靈活運用個人網絡可動用的資源,解決愈多人的問題。

 

若交際的出發點,不再是膚淺的功利思維。對擅於交際的定義,不是能言善道、長袖善舞等應酬的能力。讓培養「交際力」的終極目的,是讓人性發揮大愛與關懷,讓小我提升為大我,讓「泛自我」所及,人人過得好、更快樂。 或許,主管會更願意嘗試付出時間、精力與耐心,串連、維繫與推進人際關係,累積人際資本與人脈存摺,從而獲得經營人脈的快樂。

最新回復

paperandproject at 2010-2-06 19:49:56
沒錯,成熟度真的很重要。做人比做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