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患者可能因為腹部壓力增大,導致突然劇烈的疼痛。中醫師陳玫妃表示,因身體某種器官移位到它不應該在的位置,而卡在那裏,就稱為「疝氣」。通常以腹部疝氣最為常見,一段腸子經由腹部薄弱處滑出了,便成為疝氣。當咳嗽、提重物或長期的站立,這個壓力便會將腹內的組織,推向腹壁。而在疝氣無法回收到腹部時,便會導致突然劇烈的疼痛。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若是因為長期的咳嗽、便祕或排尿的困難,而導致腹股溝肌肉,變成較薄、較弱,因而站立時會鼓出來,形成疝氣,稱為「直接型腹股溝疝氣」。還有一種好發於女性的「股骨窩疝氣」,其疝氣不由腹股溝處鼓出,而由下方股骨窩處鼓出。通常疝氣會在躺下時,腹部或腹股溝的脹氣,會隆起,也可能會消失。若在活動時,較有下腹的下墜感,以及頓痛,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來自於組織持續的壓力。當咳嗽、提重物或長期的站立,這個壓力便會將腹內的組織,推向腹壁。而在疝氣突然變大,無法回收到腹部時,便會導致突然劇烈的疼痛。
陳醫師表示,要減緩疝氣的症狀或不適感,在減少活動或減輕體重,可暫時的緩解。或者是穿戴束腹帶,也可暫時的舒緩。疝氣在中醫辨證治療部分,若屬於「寒疝」問題,症狀可見有陰囊腫痛、冷痛的現象,可用溫經、散寒的藥方,如小建中湯。還有「虛疝」問題,症狀可見氣痛,其症狀陰囊的腫痛,少腹的鬱結不適,下墜感,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醫師表示,針灸療法部分,穴位可取氣海、三陰交、陰陵泉、命門等穴。預防疝氣的復發,醫師建議,應該避免大哭、提重物、站立過久。或者任何可以增加腹內壓力的疾病,如慢性咳嗽、排尿困難等。也就是說應儘量避免體力勞動,和需要腹部用力的勞動。
查看全部回復
我也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