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肉眼觀測小便並不準確,誤差非常大,時常容易誤導。
每天身體產生的血中廢物約為定量,當身體有疾病時廢物量會增多。血中廢物是藉由小便排出體外的,當小便量多時(如水喝的多、氣溫冷、或汗少),所含廢物的濃度就較稀釋;反之小便量少時(如水喝的少、氣溫高、或汗流的多),其中廢物的濃度就高了。濃度高自然就容易起泡泡或混濁沉澱了。
坊間常見不實的醫藥廣告有謂:小便起泡沫或混濁或有沉澱物就是敗腎,是身體內的營養物,如蛋白質、精氣由小便遺漏出來了,長久以後,身體會因營養失調而更形虛弱,所以需要服食各類高價的強腎固精藥物。這是嚴重的誤導民眾,不明成份的藥物吃多了反而會造成腎衰竭。
通常尿中肉眼所見的混濁物並不是營養物或蛋白質,而是正常身體內所排出的廢物,主要成份為磷酸鹽的合成物質。
正確的方法應收集新鮮的小便(一小時內),直接到醫院或檢驗所去化驗,並請醫師評斷及建議。
自行可做一簡單的檢驗:在混濁或有沉澱物的小便中低入少許的醋酸,如果馬上消散而澄清了,就表示不是蛋白尿了。
查看全部回復
我也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