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性情、生命與咬文嚼字

kingdomoo 發表於: 2011-9-25 19:19 來源: ADJ網路控股集團


 文學作品都是自由靈動的,少有規矩,但它具有諸多功能,「興、觀、群、怨」兼而具之,不僅如此,文學作品的精神內蘊之處還往往飽含大知識、大智慧。
  但大多人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並無受到娛情娛性的感化,甚至連語言文字也略無長進。我們應該怎樣來閱讀、學習文學作品呢?
  文學作品應該用性情來閱讀,用生命來學習。古人在這方面早有精闢見解。孟子說:「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意思是說,學習文學作品,不能抓取個別字詞以致曲解詞句,也不能孤立的解釋詞句以致歪曲作品的原意;而要以自己的體驗感悟去抓取作品的精髓。三國時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諸葛亮在我國民間已成為智慧的象徵,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他之所以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是與他有效的讀書方法分不開的。據《魏略》記載:「諸葛亮在荊州,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夕,從容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笑而不言。」後來諸葛亮至蜀漢丞相,而石廣元三人果真只任至郡守一類的中級官職。這裡的「觀其大略」,即是提綱挈領地領會精神實質和要點的讀書方法。大略,含戰略統領之意。古人曾註:「略,謂舉其大綱。」每一篇文章,每一本書籍,都有它的最精粹部分,抓住了它再進行深鑽細研,就能較好地把握通篇的主要精神,使所學知識紮實深刻而不淺薄,從而達到事半功倍、融會貫通的效果。偉大的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十八歲那年為自己寫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傳》,其中有這樣的記述:先生喜愛閑靜,不多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很喜歡讀書,似對所讀的書不執著於字句的解釋;每當對書中的意義有一些體會的時候,便高興得忘了吃飯。生性愛喝酒,可是因為家裡貧窮,不能常得到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他這個情況,所以時常備了酒邀他去喝。而他呢,到那裡去總是把他們備的酒喝光。這就是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的故事。
  看來,性情讀書自見書之性情,三位古聖哲賢都是以性情與生命讀書的。諸葛亮與陶淵明在用心讀書的同時,也都用了「身」讀書,諸葛亮是從容抱膝長嘯,陶淵明在讀書高興的時候,則會忘記吃飯,但他卻忘記不了喝酒,讀書之醉加飲酒之醉,這是何其醉也,何其妙也。
  既然性情與生命的閱讀可得作品之性情生命,那麼,是不是學習文學作品就可以不必切實理解和掌握語言表達,寫作手法,篇章結構,文體知識等具體的文學要素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再意蘊豐盈,生氣灌注的作品也是由語言、手法、結構等構成的有機生命體,還有些作品的美妙則更是偏偏體現在作品的細微細節之處,如《世說新語》裡的一則小故事詠雪,這篇作品全文都很俗白,而只有「未若柳絮因風起」是佳句妙語,文中的謝道韞則因為這一句詩文而成了名垂千古的「詠雪才女」。這樣的例子,在古典文學作品中比比皆是。
  因此,閱讀文學作品,咬文嚼字同樣必不可少,咬文嚼字不等於斷章取義,而是指十分認真地斟酌字句。只有準確理解文中具體詞句的妙處,才能深入的領悟一些最基本的語言手法等的表達作用,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夠真正談得上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最終把所感所悟的精妙與精髓創造性的運用到自己更廣泛的讀寫中去。
  性情生命與咬文嚼字是閱讀的兩雙眼睛,兩雙眼睛都明亮了,作品自然就在心中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