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讓孩子聽話?」---這是父母最常面臨的老問題。身為父母親,我們需要孩子聽我們的話並且遵守,否則就無法有效教導他們。
當然,讓孩子聽話只是重點的一部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與家庭溝通模式才是積極的意義。如果能建立親子間的良好溝通,父母不僅可以教導孩子,也可鼓勵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以下提供八個秘訣作為參考:
1. 先讓孩子說完
要想孩子聽你所說的,就必須先讓他們覺得你也在聽他們的。
如果小孩子覺得受到父母的接納,他就更能接納父母的意見及想法。所以要得到孩子的注意,第一步就是要先注意他、傾聽孩子心裡的話。
這個觀念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並接納他所說的話,而不用下命令或哄騙的方式。
例如:當孩子說:「我今天在學校被處罰了!」你可以不用先責備的說:「你是不是又做了什麼壞事?」我們可以先收起「憤怒」,了解一下孩子究竟想說什麼,也許孩子正受了什麼委屈也不一定。
2. 說「我」而不談「你」
想要孩子改變,就不能讓孩子覺得他們自己受到指責,否則將引發孩子的防衛。
根據研究顯示,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以敘述自己的感覺與希望代替命令與指責。
如果父母能簡單向孩子陳述問題在哪裡,相信孩子會主動提出解決的方法。
譬如:當孩子講了很久的電話時,以「我正在等一通重要的電話」來代替「你講那麼久的電話做什麼」,相信可以減少衝突的產生。
3. 說出你真正的意思,並為所說負責
不能實現的諾言和威脅會降低孩子對你的信任。
很多父母在生氣時會衝口而出一些「你不要再回來好了」、「你敢繼續說我就打死你」等等具有殺傷力的話,往往親子間的感情也因此瓦解
因此父母們切記:請以客觀、理性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關心。
4. 把話說的越清楚越好
幫助孩子遵行你的話,最好先注意:你是否已盡量把話說的清楚、被了解?
例如,當小甄的媽媽說:「把你的房間收拾乾淨才能出去玩。」小甄聽了急忙跑回房間收拾,也許在他的想法裡,他已經做好了,但是當媽媽來看時,以媽媽的標準看來,小甄一點都沒有整理。
為了避免這樣的誤會,媽媽一開始時可以先說清楚所期望小甄做到的是---衣服折到衣櫃中、被子疊好、地板掃乾淨…等等。
「把話說清楚」是說可以運用不同的方式讓孩子了解你的意思,我們可以依照孩子的習慣以說或寫等等方式傳達訊息,並確認孩子是否完全了解。
5. 使用正面的句子
去做一件事比不去做一件事容易多了,因此父母們可以多用正面的敘述句取代否定句
例如:看到孩子在看電視,希望孩子能念點書時,不妨以「該去做功課了!」取代「不要再看電視了」,這樣的方式也許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6. 長話短說,不要長篇大論
16歲的麗娟說:「我真希望能跟爸爸好好說話,但是每次我一問他事情,他就開始長篇大論,不停的說,我再也不想跟他說了。」
父母想說的話很長、要叮嚀的事很多,但請抓住重點,避免漫談與說教,否則孩子會視與父母說話為畏途。
7. 適當的語氣與聲調
希望孩子注意聽,不僅要留心你所說的話,更要注意你的表達。
合適的聲調是指有重點、溫暖、支持並有強弱之分。
當然,強烈急迫的聲調在管教上有其意義,但是最好是在情況真的需要時,才能讓孩子有所警惕
否則一但孩子習慣了這樣的語調,就會逐漸失去敏察與聆聽他人語意的能力了。
8. 有一段輕鬆的時間
有些家庭裡,孩子早就假裝聽不見父母的話,因此,父母應該多花一些時間和孩子一起玩,以改善這種情形。
有許多父母把自己的角色局限在: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如果你習慣以這樣的方式和孩子互動,他們將變得畏首畏尾。
親子間共同擁有一段比較輕鬆的相處時光可以緩和親子僵局,並為良好的親子溝通奠定基礎。
輕鬆的時段可以是眼神交流、簡單的擁抱或從事共同的休閒活動等等。
根據研究顯示:擁抱是發展健康關係中最快的一種方式,但大多數家庭卻視身體接觸為畏途,其實溫暖的環境是增進溝通的最佳方法。
讓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空間,也讓孩子學會尊重父母、體會父母辛勞
您就像是孩子的大朋友,可以跟他一塊兒分享、討論並且玩在一起。
如果您將身分界定在「我是你的父母,你就該聽我的」,可能您和您的孩子就無法擁有良性的溝通了。
查看全部回復
我也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