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大戰時,孫劉聯軍指揮部決定對曹操實行火攻,但隆冬季節只有西北風,曹兵隔江在西北方,聯軍在東南方,曹兵在上風頭的位置,聯軍若放火去燒。只會傷了自家戰船,當時真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時,孔明願為聯軍憑天借到三日上夜東南大風,以應戰爭急需,並約定十一月二十日甲子之日。周瑜為之撥兵築壇,等候動靜,在約定日子的當夜三更時分,果然東南風大起,聯軍乘風出擊,火燒赤壁,大敗曹兵。還在孔明隨周瑜剛出兵時,他就告訴劉備說:「但看東南風起,亮必還矣。」(第四十五回)吩咐劉備於十一月二十甲子日派趙雲駕船在約定的地點等候他。
十一月二十日是什麼日子呢?原來那天是冬至之日。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有「得到日光照最多和得到日光照最少的兩個日子,這會引起地球表面各種氣候的變化,古人雖不瞭解這樣深層的道理,但卻發現了這兩個轉折性日子的存在,分別命之為「夏至」和「冬至」,並用「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來概括這兩個日子後的氣候變化規律。按照這個規律,冬至之前,如果陰氣旺盛,在長江沿岸表現為西北風,那麼冬至之後,陽氣生長。風向則要發生變化,表現為東南風。諸葛亮正是在隨季節而生的氣候變化規律上大作文章,貪天之功,神乎其神,迷惑了周瑜。其實,諸葛亮即使在起風的當天,對是否有風尚無絕對的把握。他對身邊的魯肅說:「子敬自往軍中相助公瑾調兵,倘亮所祈無用,不可有怪。」(第四十九回)有人認為,諸葛亮能知道起東南風的日子,是他事先在江岸漁民中瞭解當地氣候變化的特點而知道的。當然不能排除這一可能,孔明若能這樣做就更好。然而,孔明若是知道了「冬至一陽生」的氣候變化規律,就可以準確的把握起東風的時間了。赤壁東南風大起時,程昱提醒曹操加以提防,操笑著回答:「冬至一陽生,來復之時,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第四十九回)既然曹操也知道這種氣候變化的規律,那孔明當然就更可能掌握和運用這一規律了。
時逢冬至,自有東南風起於江岸,孔明所以向周瑜詐稱自己借風,一是要故弄玄虛,貪天之功為己有,在破曹戰役中「爭」得一份大功,作為日後佔有荊州的重要借口。例如一次魯肅來索要荊州,他就提出:「若非我借東南風,周郎安能展半籌之功?」(第五十四回)詐稱借風的第二個原因是他要擺脫周瑜,迅速回到自己軍中,調兵遣將,與周瑜爭奪曹操失地。事實上,孔明為他離開周瑜營寨,事先作了許多準備工作:第一,吩咐劉備在甲子日東南風起時派趙雲在指定地點接應;第二,以祭壇借風為名離開周瑜營寨,既擺脫了周瑜的直接監視,又造成對他的麻痺;第三,起風的當天尋找借口打發走了身邊的魯肅;第四,起風前對周瑜派來的守壇將士下令:「不許擅離方位、不許交頭接耳、不許失口亂言、不許失驚打怪,如違令者斬!」(第四十九回)他利用兵士對祭壇借風的神秘感剝奪了他們的一切自由,直到周瑜派兵來捉他時,守壇將士仍在執定旗子,當風而立。這為他的行動自由創造了極大的方便條件。
這裡出現了兩個問題:第一,既然「冬至一陽生」的諺語揭示了氣候變化的規律,那麼周瑜等將領為什麼要為無東南風而苦苦犯愁呢?其實,許多將領在戰爭中往往忽視氣候因素的作用,尤其會忽視氣候隨季節的轉折性變化,他們沒有養成在戰爭中對未來各種因素通盤考慮的思維模式,而諸葛亮善於作這樣的考慮,這正是他作為軍事領導人的異常高明之處,正是我們這裡所要指出並想給予充分肯定的一點。第二,既然曹操也知道「冬至一陽生,來復之時,安得無東南風」的道理。那麼為什麼他在接受龐統的建議,用鐵環連鎖船隻時,還給眾人解除疑慮說:「凡用火攻,必藉風力。」方今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安得有東風南風耶?」(第四十八回)我們認為,曹操這裡出現了一個漏洞,「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是對一個時間期間內氣候情況的判斷;「冬至一陽生」是指氣候在一個時間點上的轉折,而冬至這一點是包含於隆冬這一時間期間內的,它們之間的關係如圖所示。曹操在作「但有西風北風」的判斷時,是處在P點上,其判斷在當時是正確的,但由於P點處於隆冬之際,
他就作出了「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的結論,這就出了問題。事實上,他只能說,隆冬之際的前段時間只有西風北風,他的結論是把特稱判斷換成了全稱判斷,思維上出現這個漏洞,使他不恰當地延長了判斷的時間期限,忽視了冬至這一點上的氣候變化。冬至之時,風向轉折。當第一場東南風驟起時,曹操還沒來得及對他關於「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的錯誤判斷反應過來、糾正過來,就被大火燒敗。曹操考慮的是一個時間期間,忽視了其中的一個特殊點。諸葛亮則抓住這個特殊點大作文章,不給曹操以糾正的機會。孔明利用大霧天氣「草船借箭」,是與「借風」事件相類似的。
總之,諸葛亮善於在作戰中利用季節條件、氣候條件,善於利用隨季節而發生的氣候變化規律;他能想別人所未想,知天之情,巧奪天工,故能得「天」之助。
查看全部回復
我也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