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時間養生

shareonce 發表於: 2012-7-09 20:40 來源: ADJ網路控股集團


人體有上百種生理節律,如體溫、血壓、內分泌、月經等,都呈現晝夜、月、年的週期性變化。這些生理節律與時間性疾病的發生、發展、痊癒、死亡以及診斷、治療關係極為密切。順應這些內在節律養生,可達到保健益壽的目的。中醫的
時間養生學包括隨時間節律的變化而調攝的生長發育律、飲食律、起居律和練功規律等方面內容。
一、順應生長發育節律而養人有生、長、壯、老的發展規律,人的生長、壯盛和衰老皆與腎精盛衰相關。精是產生生命的物質基礎。“夫精者,身之本也”。精生則人成,精盛則人壯,精虛則人衰,精絕則人死。所以保精是養生防病的重要
法則。調養精氣須順應生長發育節律。古人反對早婚。“男子破陽太早,則傷其精氣。女子破陰太早,則傷血脈。人到壯年,精氣已盛,當婚不婚,也是違反人體的生長節律的。道家《抱樸子》說:“人欲不可以都絕,陰陽不交坐致疾患。
”因為“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主,精盛則思室,血盛則懷胎”。但房事不能太過,須按人體精氣盛衰而定。隨著年齡的增長,精氣日衰,房事也須遞減。
二、按陽氣的消長而調節飲食飲食調攝,有晝夜時間飲食和季節時間飲食兩方面內容。關於晝夜時間飲食,《老老恒言》說:“早飯可飽,午後宜少會,至晚更必空虛。“最近美國著名醫生羅納爾·卡迪指出,飲食的時間對體重的增加或減
少的影響,比人體攝入營養和熱量的數量和品質顯得更重要。人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間在早上8時至12時,所以減肥只要把吃飯時間提前,就能達到減肥的目的。關於季節時間飲食,古人多以五行生克規律來調攝飲食。春為少陽,其氣
升發。《攝生消食論》中說:“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苦、甘,以養脾氣。“《養生論》認為:“夏氣熱,宜食菽(豆類)以寒之,不可於熱也。“夏日還要少吃厚味及涼食。秋氣燥,宜食芝麻類飲食、多食溫而少食涼。冬氣閉藏。飲食
應減鹹而增苦。方可肺氣宣達,腎氣也就固定。順應四時的氣候而調攝飲食五味,可安五臟。
三、順應四時陰陽消長、晝夜節律而調節起居一年中,人體陽氣順應四時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春季氣溫乍暖還寒,穿衣應“一重漸減一重,不可暴去“。夏季應早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與實盛;晚入睡,以順應陰氣不足。
要適當地經受太陽的照射,使毛孔疏鬆,讓體內陽氣向外發散,不能只顧眼前舒服,過於避熱貪涼,這樣必然折傷陽氣而致病。秋季應早入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床,以順應陽氣的舒緩。冬季陽氣伏藏,應早入睡以養陽氣,晚起床以
養陰氣。日常活動要避免皮膚過多地暴露在寒冷之中,這樣才能維持陽氣正常運行。一日之中晝夜交替,人有陽氣的盛衰變化,應積極適應。早晨陽氣生,日中陽氣隆,晚上收拒。凡起居勞作,均應與之相應。尤要注意量力而行。到夜間陽
氣入于陰,則不宜外出,所謂“勿見霧露”;日中“陽氣漸消”應“少(稍)息所以養陽”。對於年輕人,不應強求其午睡;對於老年人,一定要給予午睡的時間。
四、按順應四時及晝夜節律而練功從四季上分,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故練功當注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張文匯氏通過長期實踐,認為在春夏季節宜練靜功,並行“攪海吞津法”或“存思冰雪法”,以滋陰養陽,使肝氣不致內衰,
心氣不致內虛。在秋冬季節宜練動功,並行“閉氣發熱法”或“存思火熱法”,以生陽養陰,肺氣不致焦滿,腎氣不致濁沉。從晝夜上分,從子時到巳時為“六陽時”,從午時到亥時為“六陰時”。清氣為陽時所主,濁氣為陰時所主。《服
氣經秘要口訣》雲:“凡服氣皆取陽時……”這是因為“六陽時”最易使真氣自然積聚于“丹田”,氣機發動而運行于沖任,形成“小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