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udn旅遊休閒
屏東/天涯海角 行走阿塱壹古道
【聯合報/記者林錫銘/報導】
(記者林錫銘/攝影)
豆小的台灣,縱橫的公路交織,加上高鐵、空中航線,從南到北可能只需百分鐘即可快速到達,幾個小時也可車行從平地到3000公尺高山,然後翻越中央山脈,不管你在任何城市,可能只需幾十分鐘就可抵達海岸;台灣若還有讓人有「天涯海角」讚嘆的地方,非「阿塱壹古道」莫屬。
12公里 最後的海岸線
阿塱壹古道位在台東南田、屏東旭海間,長度才12公里,最特殊的地方是沒有公路連結,12公里的海岸線也不過是台灣一千多公里海岸線的1%,是環島的濱海公路唯一缺口,也被譽為「台灣最後的海岸線」;但這一段多年來在地圖上被規劃為「台26線」虛線,亦即將會被開通成公路,環保團體、學者專家、社會人士正如火如荼呼籲保留。
天涯海角默默無聞的小徑,因經濟建設、環境保護拉扯的爭議,這兩年瞬間熱門起來,引來眾多愛好自然的朋友走進這段海岸。
要用什樣心情去走阿塱壹古道?一窩蜂趕熱鬧將只是走馬看花。
礫石灘 浪濤洗盡路跡
(記者林錫銘/攝影)
阿塱壹古道有一半的路沒有明顯路徑,沒有路徑怎會是古道?因為這一半古道是沿著海岸線礫石灘、沙灘走過,所有古人今人走過痕跡,一個漲退潮或大浪就重新洗牌,原來前有古人、後有來者足跡,都只將浪濤盡而無痕。
海岸線上長長礫石灘,就是阿塱壹古道最大的特色,也是全台獨有保留最原始完整的海岸礫石灘,橢圓扁胖適中、一掌可握的礫石,沿著蜿蜒海岸線鋪陳。潮線上帶著石粉的黛深藍顏色,潮線下濕潤的礫石卻變成深黑般的黛,像極了黑石或試金石般溫潤滑手,每一顆都讓人愛不釋手。
沿著海岸的阿塱壹古道遇斷崖,小徑只好上切60度翻越山坡。(記者林錫銘/攝影)
長長礫石灘代表著幾個意義,第一是地質的穩固,千百萬年來這些石頭隨著浪頭漲退潮,摩擦淘洗出大小近似的石頭,斜斜平鋪在海岸線,沒有參雜尖銳稜角的石頭,可見這裡保持著穩定地質狀態,沒土石流、沒山洪。第二,長長礫石灘保持原樣,是因為人煙稀少,少了人為干預。
陰雨晴天 礫灘狂奏樂音
如果天氣陰沉,走在綿延礫石海灘上,石頭相互摩擦發出「喀啦嘩啦」聲響;如果是十數人隊伍,走過的聲音就會像暴雨打在屋頂,加上捲浪打上岸的聲音,更像狂風暴雨;如果天晴,碧海藍天漫在礫石灘上,卻有音符紛飛跳舞的聲音,怡悅旋律伴著浪潮聲、風聲,單調卻也豐富的音效,是走在阿塱壹古道特別的饗宴。
海岬斷崖 自然神來之筆
古道除了礫石海灘,也有沙灘、嶙峋的奇岩、海岬與斷崖,都是值得細細欣賞的地質景觀。皺摺扭曲的岩石可以看出板塊劇烈推擠;被浪潮淘洗如黑玉般溫潤的硬岩,千百萬年浪來浪去,造就如藝術品般,靜靜躺在潮線上。相對沿線最脆弱的一段「觀音鼻」,鋪滿崩塌帶著硬角的石頭,印證大自然經時間洗練。
生長在阿塱壹古道岩壁間的台灣海棗,是台灣四大奇木之一。(記者林錫銘/攝影)
豐富生態 驚見台灣海棗
在古道岩石細縫赫見台灣海棗,它是台灣四大奇木之一,生長地勢之惡劣,難怪它是經歷過冰河期,經過了千萬年自然界物競天擇,至今猶強悍生存著。在沙地間,蔓藤抓地的馬鞍藤開著粉紅花朵,在海湄也算是難得的顏色,看見最自然生態存在著,這裡的椰子蟹也好幾種,幸運的遊客或也能遇見。
緬懷過去魯凱、排灣、阿美、卑南先民,曾走過這段未受現代洗禮的海岸;現代朝聖者在讚嘆美景之餘,是否也該用心想想,如何保有這段最後的海岸線。
【聯合報】
查看全部回復
我也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