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整理好自己的工具箱
英國著名史學家兼作家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曾留下一句名言:「如果你打算做大事,就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工具箱。」連夏目漱石 、新渡戶稻造,都深受他的影響。他這句話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也是我的座右銘之一。
我越咀嚼越覺得這是一句饒富啟示的名言,不是嗎?的確,當你參與一件大工程時,資料的統計或彙整等瑣碎的事,很容易就在不知不覺中交由別人去做。
但是,我要說的是,全都交給別人是會有危險的。你可能因為忽略了關鍵數據而必須承擔風險。資料統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過去這一類工作必須先親手抄寫數據,然後再把它畫成統計圖表。但是現在只要用Excel之類的軟體,就可以簡單地將統計結果全部搞定。當然,光就便利性來說,很明顯地,Excel技勝一籌。可是在數位處理的過程中,如果有異常數據,通常會被忽略掉。
假設,我現在要統計日本的農業生產量變化。農業每隔幾年就會因為颱風或地震的破壞,導致生產量銳減。如果是自己親手一一輸入數據,遇到銳減的數據時,便可以自行判斷是否遭受天災影響。但如果是從資料庫把數據抓出來,再全部以Excel自動統計,就不可能會發現異常數據,結果算出來的平均值就會因為包含了異常數據,而把平均值拉低,反而偏離了真正的生產趨勢。
當然,新的媒介在效能上可以展現壓倒性的優勢,懂得善加利用是非常好的事。但有時也該停下腳步,試試古老的手法,對於避免錯誤或誤解也非常有幫助。無論如何,重要的資料分析一定要自己親手整理或歸納,這是掌握趨勢與精髓的秘訣。
自己親手歸納可以得到兩大效果。首先是五感神經的刺激效果。根據大腦科學的研究,一般人的記憶過程中,如果刻意使用五感神經,可以促進額葉的活性化。所以動手書寫可以達到刺激五感神經的目的,比起光用眼睛看,可以更加強印象來幫助記憶。另一個效果就是,對於了解事情的本質很有幫助。因為所謂歸納,就是去除不必要的枝枝節節,進而找出重要主幹的工作。
●練習詮釋,用立體的方式記憶事物
另外,還有一個對於記憶事物、喚起記憶很有幫助的訓練。那就是善用詮釋,也就是「換言之」的意思。
留學生在美國就讀大學前,會先就讀語言學校。我就是在那裡學到這種訓練的。做法很簡單。例如,有一個句子寫著「從A變成了B」,然後練習把主詞與敘述句的位置掉換,就可以詮釋成「變成B之前是A」。據說,這本來是避免論文被盜用的訓練。當你在死背時,這個訓練對於提高記憶力有很好的效果。例如,要複習今天所學的功課時,就可以試著以「換言之」的方式,把原本「A創造了B」的句子說成「B被A創造」。如此一來,在腦海中的句子是經過立體式的整理而呈現,當需要被喚起的時候,就可以很容易地想起來。這樣又多了一個幫助記憶的方法,把它學起來應該也不錯。
●聽來的和自己讀過、寫過學到的不同
在這之前,我已經寫過一定要「自己歸納」的效果,就在於可以區分枝節與主幹,進而找出事情的本質。換言之,要了解事物的本質,就一定要親自閱讀、寫下重點,消化成自己的知識,否則絕不可能學得到。
另一方面,如果是作為話題材料之類的雜學知識,那麼聽來的「耳聞學問」就已足夠。這一類小題材在與人交談時常會意外地成為彼此的凝聚力,所以也相當重要。只要多與話題豐富的人聊天,或把新聞媒體上聽到有趣的話題隨手記下來,自然而然就會累積得越來越多。
但是關於事情的本質,也就是理論的部分,絕對不可道聽塗說。
日本的政治人物有很多是完全只憑「耳聞學問」(這是我實際和他們接觸後的感想之一)。他們的確二十四小時都在與別人互動,所以藉由他人的耳目所收集到的有趣題材真的很多。可是由於連事情的本質理論都仰賴「耳聞學問」,所以當他在國會接受質詢而被問及本質時,就會變得言之無物、沒有條理。
也就是說,靠「耳聞學問」所得到的知識都是片段的,所以沒有辦法應用。畢竟,關鍵性政策的理論分析或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等,只能靠自己親自整理歸納、理解。很多政治人物都不願意著手進行根本的構造改革,從頭到尾都只會且戰且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是因為自己不做功課的緣故。
然而,「不擅長理論」的可不僅止於政治人物而已。有一些媒體人或評論家空有豐富的題材,對理論一竅不通的也很多。恐怕在各位的身邊,也有很多這一類型的人吧。他們沒有實力,又對關鍵性的理論認知不足,遲早會被識破不具有真實的內涵。所以,光是聽取別人的話是不夠的,一定要親自閱讀過、動筆歸納,在腦海裡吸收消化成自己的知識才行。
● 真正有知識的人絕不依賴「譬喻」
還有一種做法很容易就會被識破,那就是喜歡隨便使用「譬喻」的人。常常會有一些政治人物或評論家在電視上說:「日本在以前是很年輕的,但是現在漸漸老化後,細胞的活力也變不見了。」的確,把日本經濟形容成人類的老化,是很容易聽得懂的譬喻,但是聽在真正懂的人的耳裡,就好像刻意地在模糊焦點、放煙霧彈一般。如果要進一步追根究底,這裡所指的「老化」究竟是什麼意思?是指經濟成長呈現鈍化嗎?如果是這樣,那麼細胞指的又是什麼?是指企業嗎?倘若說的就是企業,那麼企業之中的確有一些「老態龍鍾」的老店,但也有尚屬年輕的新興事業體。況且有很多老店也不見得已經瀕臨死亡,依然有很多老店是精神百倍、老當益壯的。
諸如此類的,如果針對譬喻去追根究底,有很多根本是沒有道理的謬論。所以我認為,真正有知識的人是不太用譬喻式的言論。如果是要向小朋友說明的場合,有時為了讓小朋友容易理解,使用譬喻的說法確實有其必要,不過在探討理論時,就完全不適合。
最新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