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敏銳、年輕的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他大部分人生都「活在腦袋裡」,活在文學和哲學裡。有一天,他信步走在羅浮宮,發現自己被西元前五世紀的阿波羅雕像深深吸引,只不過這座雕像僅剩下軀體,頭顱早在幾世紀前就已遺失。里爾克了解到這位天神完整且直接地以身軀表達他的存在和能量──他的「光明」。根本就不需要頭顱。
站在雕像面前,里爾克發現自己漸漸地明白,他錯過了許多他根本不知道的生活面向。「我們無法認識他那傳說中的頭顱/也無法看見如圓熟果實般的雙眼,」里爾克在詩作《遠古的阿波羅胸像》中寫道,「然其軀體卻滿溢光華/像盞明燈,現已趨微,然其全部的能量在其凝視中」里爾克明白這股能量來自阿波羅的整個身軀,而不是臉上曾存在的思緒或情緒所能傳達的。他在詩作的結尾寫道「否則這石塊……/不會,在其邊緣/像星辰般爆裂/因為無處/可以逃開他的目光。你必須改造生命。」
這個訊息重重地撞擊著他:存在不是一件只關腦袋的事;他必須徹底地用不同的方式迎向生命,他原來生活的「心智模式」無法解釋他在雕像前的體驗,「你必須改造生命」,他做出結論。事實上,某些事已然改變。
敞開心胸,放下你的心智模式
每個人都有一套解釋事情運作和自己喜好的方法。心理學家常常會用兩個專有名詞──「心智模式」(mental modely)或「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來形容無論在有無意識的情況下,我們所使用的內心地圖,試圖找出我們過日子和做出各種大、小決定的方法。心智模式可以視為在生命中學習經驗的累積,我們在生活中學會了分辨哪些事情可行,哪些事行不通。這些經驗的累積形塑了我們的心智模式。我們對老闆的個性和她對事物特定的因應方式建立了一套模式;對家人出遊該做哪些事情才會順利,那些事情又會惹來麻煩也有一套模式;一套讓自己在工作上領先的模式;一套讓自己可以順利通過車流,準時上班的模式。
然而,任何一個心智模式的問題就出在,它總是依據過去的資訊運作。相反地,真正的願景不是將適用於過去環境中的解決辦法再次套用,而是來自現今最直接的需要。我們會有新的老闆,孩子會長大,工作的部門會進行改組,道路施工也會改變我們的交通模式。
生活總是出奇不意的打破我們的心智模式。我們不斷地被那些不符期待的人事物驚嚇。過了這麼多年,我們自以為完全地了解另一半;然後他卻做了一件事,讓我們明白了它的本質有許多我們尚未釐清的部分。就像里爾克站在雕像前一樣,我們在讀了一本書或進行了一段對話之後,發現自己一直以來錯過了極為重要的事。生命中突如其來的打擊往往會喚醒我們的內在,此時此刻,我們生氣蓬勃,沒有模式。這正是大家想要的,真切的感受生活。
因此,當危機逼使我們進入渾沌不明的狀態,又沒有任何逃脫的計劃時,正是讓我們有機會找出生命的真意。當我們釋放那些造成偏見的習慣和執著後,我們將會驚喜地發現一些感覺、意象和能量相繼湧現。心智模式會造成阻塞,把許多資訊排拒在意識之外。而我們現在必須做的就是找出方法讓心智模式暫時停止運作,才能讓這些感覺、意象和直覺浮上檯面。
首先是找出方法,打破習以為常的思考習慣,讓注意力可以自由地深入我們的意識,找到其中可用的訊息。在這一章後面的內容中,我們將針對如何短暫停止心智模式運作的過程,以及我們所扮演的角色加以探討。到了第四章,我們將學習里爾克所使用的步驟,如何將意識轉換到新型態的資訊上。
自由注意力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像里爾克一樣的藝術敏銳度,或是具有能力找到所處環境的完美意象和利用它當成一個已然成熟、發展完整的意象來出發。但是,只要透過洞察力,我們都可以學會如何放掉舊模式,迎接新模式。
查看全部回復
我也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