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情緒導致生理症狀 仍應用藥治療

kingdomoo 發表於: 2012-8-09 12:26 來源: ADJ網路控股集團


文/劉貞柏


50歲的張太太育有一子,除了長年面對職場壓力之外,也兼顧持家的責任,不僅要管教孩子,還要侍奉公婆,但她本身的個性積極主動,做事有條有理,原本多年來,也相安無事。


但自從兒子退伍半年之後,她開始出現煩躁、食慾不振、失眠等症狀。尤其看到兒子整天待在家中上網玩遊戲,不肯積極外出找工作,更是一肚子氣。她認為,過去費盡心力栽培孩子,做了許多犧牲,好不容易拉拔大了,兒子卻不務正業。


但張先生卻認為,張太太過於操心,教她不要想太多;兒子也振振有詞說,上網贏得的寶物可以賣給網友,也毋需跟父母伸手拿錢,如此度日並無不妥。


張太太認為家人不了解她,又覺得家醜不可外揚,情緒低落因而就醫。


張太太在門診中,淚流滿面,大吐苦水,可是她認為:「我其實沒有病,只是想太多。我不需要吃藥,只要想開了就沒事了。」


想開了就沒事? 醫師:不一定


許多人以為心情低落、鬱悶,甚至憂鬱都是抽象的。事實上,長期慢性的情緒變化跟腦部功能息息相關,更可能出現整體活力下降,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多夢、失眠,甚至吃喝拉撒都出現問題,因此不能說:「想開了就沒事。」


以張太太為例,若單純從心理角度,可以發現她對兒子有過度的情感依賴。因此兒子有沒有成就,所作所為,甚至大小事,都牽動張太太的心;她長年疏於跟先生經營感情,因此長期的夫妻議題也讓張太太認為,得不到來自於先生情緒上的支持。全心為兒子、為先生,就是沒想到為自己定位。


但是她長期嚴重失眠、體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衰退等無法單純用心理狀態解釋。張太太藉由適當藥物的作用,治療生理機能,配合醫師建議,按時追蹤病情。腦部健全,心情也跟著好起來。(作者為新北市中和欣康診所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