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是一個簡單卻又很難回答的事情,十幾二十歲的人可以很狂傲的談理想抱負,當一過四十歲之後,這二個字卻像是盡量不要提的禁忌一樣,問自己覺得慚愧,問別人更覺得尷尬,本來歡樂的氣氛,會因為這個問題而立刻降到冰點。
有些人的夢想數十年如一日;有些人的夢想如天頂的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這裡沒有好壞之分,但如果彼此有緣在一起,卻有著不同的人生方向,那就會在生命中產生拉扯的作用,就像水能夠產生力量,是因為它的方向是一致的。對一個團隊領導者而言,有必要了解每一個人的夢想為何?必須要隨時溝通好團隊的目標與個人的願景,因為夢想的畫面不同,驅動熱情的方式就不會一樣。
孔子是最懂得因材施教的人,有一次顏淵、子路在孔子身邊,孔子便對二人說:「何不來談談個人的志向呢?」這時子路回答:「我願意把我的車、馬、衣服和質地好的輕裘,與朋友共享,即使用壞了,也不會在意。」顏淵接著說:「我願意不誇大自己的長處,不張揚自己的功勞。」子路問:「我也想聽聽夫子的志向?」孔子回答:「我希望這個社會的老人家能得到奉養安樂,要使朋友間能彼此信任,要讓年輕人得到良好的教育。」這是出自論語的故事,看出一個人的個性就主宰著他的志向。子路重朋友、重義氣、喜歡衝鋒跑第一,當立委的選民服務一定做得好,即使到了立法院需要動手動腳,其功夫肯定足以上頭版。顏淵就內歛許多,作風低調,從貧困出身,不重視榮華富貴,學問一流,這種人可以當中央研究院院長。而孔子的志向是眾生,閣揆的位子非他莫屬。當孔子了解每一個人的志向後,所有的對話就成了明師的「點化」,而且對每一個人的力道、路數都會有所差異。
有一次在大陸上課,我也和學員聊起了夢想,因為當時有些新聞是和夢想有關的,第81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得主凱特
查看全部回復
我也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