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中的經濟通常可見薪資增幅高於通膨,台灣多數的鄰國大抵如此。星展銀行估計,從二○○○年至二○一一年,南韓扣除通膨後的實質薪資平均每年增幅為百分 之三點八,新加坡為百分之一點八,香港百分之零點八,台灣同期實質薪資卻是零成長,今年前七個月的平均月薪為四萬四三六○元,還低於二○○三年同期的四萬 五四六九元。
經濟學家指出,部分原因是台灣太依賴代工製造。台灣在廿世紀後半葉靠著為國外品牌生產電子產品與其他商品迅速工業化。但二○○一年鬆綁法規後,多數工廠轉往中國大陸與東南亞,留下本地勞工。
在代工製造和打造自有品牌之間,台灣陷入兩難。代工的利潤微薄,以致企業無論要進行大型研發或祭出高薪吸引人才,都缺乏資金,也就難以生產價值和利潤更高的產品。
台大經濟系助理教授樊家忠表示:「台灣需要更多的投資以提升勞動生產力。但用說的比較容易。台灣力求轉型已經好些年了。」樊家忠指出,台灣教育體系也應重新調整,職場上有許多大專學歷的勞動者,教育體系卻著重死背而非創新。
儘管失業率高於香港和新加坡,台灣仍然計畫放寬對外籍勞工的名額限制,並打算效法港、星,讓本勞與外勞的薪資脫鉤。倡議者認為此舉能吸引勞力密集的製造業回流,無需降低國內勞工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