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八名:加拿大新布倫斯維克的"磁山"(Magnetic Hill) 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每年都切身感受到磁山的"拉力"。這個世界一流的旅遊奇觀位於新布倫斯維克的蒙克頓。地理學的這一怪現象是在上世紀30年代發現的,當時的司機稱,在市內一座起伏不定的小山上開車時,自己的汽車被一種奇妙的力量拖拽,即使關閉發動機也是如此。 "磁山"這個名字可能讓人認為怪異現象是受磁場干擾所致,但實際上,根本與磁場無關。更準確地說,司機的經歷只是一種離奇的錯覺,這種錯覺是起伏不定的地形造成的。如果想親身經歷這種新鮮事的話,其實也很簡單:只需把汽車停在山腳,讓汽車保持空擋狀態。很快你就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的汽車——無論車身有多大,開始自動爬坡。 |
第七名:南極洲最大的冰山B15(B15- Antarctica) 花上一段時間,在紙上描繪一下牙買加,然後用寒冰覆蓋整個圖畫,再點綴一些南極企鵝。知道你看到的是什麼嗎?是牙買加?錯了!展現在你眼前的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冰山——B15。 B15冰山的面積足有4400平方英里,它的巨無霸地位直到2003年11月5日才被打破。當時的B15在紐西蘭海面上斷裂成兩部分,每部分的大小相當於一座小島。B15的斷裂造成嚴重的後果:海洋突然被冰山封鎖,大量企鵝因此喪生。 世界第一冰山的寶座現已由位於法國南極基地附近、面積相當於汶萊的C19A冰山取代。 |
第六名:中國昆明的石林(Stone Forest) 到中國雲南旅遊的人一定不會錯過昆明的石林。被當地人稱為"世界第一奇跡"的石林,佔地9.6萬英畝,由大塊的地表岩層石灰岩構成。人們現在看到的昆明石林,至少經歷了2.7億年的天然修飾。來此旅遊的人尤其喜歡參觀奇怪的"風洞",每年的8月到11月,狂風每隔30分鐘就會光顧一次風洞,逗留時間大約為2到3分鐘。除風洞外,地下石林也同樣引起不少遊客的好奇心。地下石林面積有720英畝,由各種不同的地下洞穴和走廊構成。 |
第五名:新墨西哥州瓜達盧普山脈的卡爾斯巴德巨穴(Carlsbad Cavern) 很早以前的卡爾斯巴德巨穴曾經是一個巨大的深洞,無數的海洋生物在這裡棲息。2.5億年後,由於大量水分蒸發,一度是海洋樂園的巨穴成為目前世界上最令人著迷的岩石暗礁集中營。由於海水曾經在這裡"定居",現在的旅遊者仍可以發現含有石灰石的鐘乳石和石筍,除此之外,100萬隻墨西哥無尾蝙蝠也在巨穴安家落戶。卡爾斯巴德巨穴深300英里,人眼所能看到的部分只佔整個巨穴的十分之一。 |
第四名:紐西蘭西部國家公園的弗蘭茲-約瑟夫冰河(Franz Josef Glacier) 紐西蘭的弗蘭茲-約瑟夫冰河會讓人們覺得"冰河時代"還沒有過去。這條由大塊的冰和雪塊組成的冰河綿延7.5英里,所到之處遍及紐西蘭的南阿爾卑斯山和氣候溫和的雨林。人們通常認為,紐西蘭獨特的冰雪環境造就了弗蘭茲-約瑟夫冰河這個自然奇觀,冰河的長度仍不斷增加。根據2005年科學家的記錄,弗蘭茲-約瑟夫冰河每天增長117英寸。 這條冰河是1963年德國地質學家朱利葉斯-梵-哈斯特發現的。據悉,約瑟夫冰河從形成到現在已經有7000多年曆史了;如果算上延伸到海洋的部分,冰河的總長度至少有11英里。 |
第三名:伊比利亞半島的直布羅陀岩山(Rock of Gibraltar) 世界上很少有地方能比直布羅陀岩山更令人難忘了,這座高1396英尺的完整地表岩層——侏羅紀時期的石灰石,坐落于伊比利亞半島,有時也被稱為"大力神之柱"。雄偉壯觀的直布羅陀岩山是大約5500萬年前非洲板塊與歐洲板塊猛烈碰撞的產物。 多年以來,這座岩山一直被英國人用作防禦工事,修建了複雜的地下出口與隧道系統。人們經常用"如直布羅陀岩山般固若金湯"來形容這一地區的軍事基地。由於崎嶇的地形和佔領者靈活的軍事部署,直布羅陀岩山成為易守難攻的天然堡壘。 |
第二名:菲律賓伊富高的巴拿威梯田(Banaue Rice Terraces) 如果有人覺得爬自己公寓的樓梯不過是家常便飯的話,不妨到菲律賓馬尼拉北部的巴拿威梯田一展腳力。當地人靠修建巨大的梯田來增加農田面積的歷史已經有2000年了。 巴拿威梯田也被一些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其逼真的"樓梯"伸展開來大約有3000英尺長。實際上,如果從頭到尾測量的話,巴拿威梯田的總長度足有13919英里。但有誰能想到,如此浩大的工程居然是使用原始工具修建的呢? |
第一名:阿聯酋迪拜的"世界群島"(The World Islands) 你想在一天之內征服地球嗎?建議你感受一下"世界群島"的魅力。這個位於迪拜附近海域的人工島國稱得上地理奇跡,總共有300個人工島,是依照世界各大洲的形狀建造的。這個規模浩大的房地產項目還在運作階段,竣工後的面積將達到25萬到90萬平方英尺,每個島嶼間的海距至少也有164英尺。有意到此購置房產的人可要勒緊褲腰帶了,人工島國的每座房產預計最小也要685萬美元。 |
From: http://tw.myblog.yahoo.com/jw!lvkO5aCBQE5vNBHenPYrHSeuLg--/article?mid=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