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如何讓您的寶寶遠離“鵝口瘡”?

jnny66 發表於: 2013-10-17 08:32 來源: ADJ網路控股集團


鵝口瘡,又名“雪口病”,由白色念珠球菌所引起。鵝口瘡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最多見於2歲以內的嬰幼兒。鵝口瘡治療不徹底可能反復發作,非常難纏。那麼,如何才能遠離鵝口瘡呢?


鵝口瘡有哪些症狀?

鵝口瘡好發於頰舌、軟齶及口唇部的黏膜,症狀輕微者可見口腔粘膜表面覆蓋白色乳凝塊樣小點或小片狀物,在症狀輕微時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易發現,沒有明顯痛感或僅在進食時痛苦。取白膜少許放玻片上加10%氫氧化鈉一滴,在顯微鏡下可見真菌的菌絲和抱子 。

鵝口瘡可逐漸融合成大片,形似奶塊,不易用棉棒或濕紗布擦掉,強行剝離後局部粘膜潮紅、粗糙、可有溢血,無痛,不流涎,一般不影響吃奶,無全身症狀。重症患者全部口腔都可被白色斑膜覆蓋,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吞咽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受損的粘膜如不及時治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喉頭、扁桃體、牙齦等處。更為嚴重者病變甚至可蔓延至食道、支氣管、肺,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現呼吸、吞咽困難,少數可併發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可影響終身免疫功能。甚至有可能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症。




幼兒為何易患鵝口瘡?

如果母親陰道內有黴菌感染,而嬰兒出生時通過產道的話,那麼,幼兒就有可能通過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感染黴菌。

在餵養幼兒時,如果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幼兒就可能感染黴菌;如果媽媽的乳頭不清潔,那麼通過母乳餵養的幼兒也可能感染黴菌。

如果幼兒接觸感染了念珠菌等黴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就有可能引起感染;大多數幼兒在6-7個月時開始長牙,牙床可能會有輕度腫脹感。因此,幼兒喜歡咬手指、玩具,容易把細菌、黴菌帶入口腔,引起感染;幼兒在幼稚園內一起玩耍、生活,接觸親密,有時可能因交叉感染而患上鵝口瘡。

如果長期服用抗菌素,或接受不適當的激素治療,可能會造成體內菌群失調,黴菌就會乘虛而入,大量繁殖,導致鵝口瘡的發生。




如何讓寶寶遠離鵝口瘡?

得了鵝口瘡,孩子受罪媽媽心疼,所以做好預防工作很重要。產婦如果有陰道黴菌病應積極進行治療,從源頭上切斷傳染途徑。媽媽及寶寶的看護人員,都應該注意個人衛生,應經常洗澡、換內衣、剪指甲。平時大人餵奶前或接觸寶寶前都要注意洗淨雙手,做到預防為主。

俗話說,“病從口入”。因此,預防鵝口瘡應該重視寶寶的口腔衛生。在寶寶每次喝完奶之後或早晚起床後、就寢前,以乾淨的紗布沾水輕輕擦拭口腔內壁及牙床。這樣不僅可遠離鵝口瘡,還可以讓寶寶從小就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母乳餵養時,應保持乳房及乳頭的清潔,哺乳結束時,可擠出少量乳汁,塗於乳暈部,待其自然乾燥。因乳汁有抑菌作用,可避免感染。採用人工餵養時,每次奶瓶、乳頭用後都要清洗乾淨,並煮沸消毒。其他餵奶用的物品,如小毛巾等都要與成人分開,每次用後煮沸消毒,太陽曬乾。



嬰幼兒進食的餐具清洗乾淨後再蒸10-15分鐘;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寶寶的洗漱用具儘量和家長的分開,並定期消毒;幼兒應經常性地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在幼稚園過集體生活的嬰幼兒,用具一定要分開,不可混用。同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生素,家長不可隨便給孩子用藥。

當發現寶寶口腔內有類似奶瓣的斑塊時,不要隨便揩洗,以免黏膜損傷引起細菌感染。由於弱鹼環境不利於黴菌生長,因此在確診寶寶患有鵝口瘡後,家長可用消毒藥棉蘸2%的小蘇打水擦洗口腔,擦洗的時候動作要輕,再用1%龍膽紫塗在患處,每天1-2次。還可以取制黴菌素一粒研成末,加入5ml甘油調勻,塗搽在患處。

使用有機植物製品來治療念珠菌非常關鍵,因為在陰道或黏膜內使用有機產品時還可以達到滋養皮膚的目的。局部使用的精油和脂溶性提取物可以被血液直接吸收。

更多相關資訊請參考:http://www.forces-of-nature-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