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六種媽媽 運動安全要注意

frandyni 發表於: 2015-4-09 15:46 來源: ADJ網路控股集團


運動有益健康,但對身體有特殊狀況的媽媽們,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王雅嫻提供運動「教戰守則」,運動前要詳讀喔!


▇糖尿病媽媽

→糖果隨身 注意保護雙足

對於有糖尿病的媽媽,王雅嫻提醒,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可以幫助控制血糖、控制體重。不過,運動必須在飯後2到3小時才開始,運動前的10到20分鐘可以先喝一杯果汁,避免運動時發生血糖過低的情況。

王雅嫻說,如果運動前要注射胰島素,選擇注射的位置,要避開運動時要用到的肢體。例如,主要運動的肢體是在下肢,可以選擇注射在上肢或腹圍的部位,注射劑量上也應該減少1個到2個單位。

她叮嚀,要避免激烈或長時間的運動,運動時最好要有伴,且身邊要帶些糖果或天然果汁,以因應血糖急速下降的危機;更重要的是,隨時注意低血糖的症狀,避免發生皮膚蒼白、無力、顫抖、視力模糊、意識不清,甚至昏迷。另外,要特別注意保護雙腳,選擇合適的運動鞋,並注意足部的衛生。


▇高血壓媽媽

→不要閉氣 上肢負荷別太重

王雅嫻說,研究顯示,中強度的有氧運動訓練有助於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而所謂的中強度運動,以做到有點吃力,或有點喘的程度為指標。高血壓患者若休息時收縮壓大於200mmHg,或休息時舒張壓大於110mmHg時,切記不宜開始運動訓練,要先請醫師評估並以藥物控制血壓。

她提醒有高血壓的媽媽,應避免從事上肢負荷量很高的運動或活動,例如劃船,擡或搬運重物等;重量訓練時也切記不要憋氣,因為這樣的活動會讓血壓增高。


▇關節炎媽媽

→別蹲別跪 別連續走太久

退化性關節炎常與關節負荷過度有關,肥胖也會加重關節的負擔,受到影響的主要是負載全身重量的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頸椎、腰薦椎及腳部。王雅嫻建議,可以做些簡單的暖身體操及肌力訓練來強化肌肉、骨骼及韌帶,保護關節,以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她提醒說,有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患者,不要連續走路太久,當膝蓋覺得不舒服時就應該立即休息,並應避免半蹲、全蹲或跪等姿勢,以免加重膝關節的壓力。而保持理想的體重、避免外傷及過度勞動,都能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發生。


▇眩暈媽媽

→發生眩暈 保持姿勢不要動

王雅嫻指出,眩暈是一種較嚴重的頭暈現象,有眩暈症狀的患者應早期就醫,尋找症狀出現的原因並早期接受治療,適當的復健運動有助於改善眩暈症狀。

她提醒,從事運動時需選擇安全的地方,以避免眩暈發作跌倒而發生意外。若運動時發生劇烈的眩暈,須保持鎮定,盡量維持引起眩暈的姿勢不要動,等眩暈消失後再移動或就醫。


▇過重媽媽

→避免跑步 運動強度要適中

王雅嫻建議,過重媽媽適合的運動方式,除了長時間的有氧運動,肌力訓練也非常重要,因為訓練肌肉不但可以增加肌肉組織,更能使基礎代謝率增加,脂肪燃燒速度更快。

不過,她提醒,過胖者不適合高衝擊的運動,例如跑步等,因為容易造成關節的疼痛,而且也不宜從事運動強度太強的運動,這樣會使心臟負荷過大,導致不良反應。


▇中風過的媽媽

→要有人陪 運動時不要憋氣

王雅嫻指出,中風患者可藉由運動改善動作功能及身體適能,但因可能還有肢體無力、平衡及協調能力不足等問題,在運動時要特別注意安全,最好有人陪伴。

她還提醒,運動時切記不可憋氣,並要隨時注意是否有心跳或血壓過高、呼吸困難、頭暈、胸痛等現象,如果有,就應立即停止運動並迅速就醫,以確保安全。

▇ 運動安全

搭配監測器 掌握身體狀況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物理治療師王雅嫻說,個人身體狀況不同,與其運動後因不適向醫師報到,不如在事前到醫院做運動測試,請醫師評估可以從事運動的強度,運動時可以搭配一些監測器,掌握身體狀況。

一般運動原則是每周3到5次;如果要減肥,可以增加為每周5到7次。王雅嫻建議,每次運動的時間分配,暖身先做10分鐘,中間的主要運動持續20分鐘到30分鐘,最後緩和運動10分鐘。

王雅嫻說,運動的時段視個人的時間而定,除了吃飯前或剛吃完飯不宜,如果是在戶外運動,要特別注意天候狀況,若是在冬天,因早晚溫度低,不建議此時外出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