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彈道飛彈 研發秘辛首度曝光 》
台灣發展包括巡弋飛彈等武器的傳聞由來已久, 此次備受注目的並非已經「半曝光」的雄風2E 型巡弋飛彈,而是一直以來「只聞樓梯聲,不見人下來」的戰術彈道飛彈(Ballistic Missile), 而國民黨立委質疑楊念祖談話恐會觸犯國際間的「彈道飛彈反擴散條約」(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ABM),也是衝著首度曝光的彈道飛彈研發秘辛而來。馬政府透過「監軍」楊念祖證實此研發計畫,幕後動機耐人尋味。
彈道飛彈是「弱勢國防」國家「不對稱武力」的終極選擇之一,台灣研發此型飛彈從1970年代就已經展開,當年引進美國長矛戰術砲兵飛彈(MGM-52, Lance)進而改良為自製青蜂飛彈,就曾經引起包括美國在內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青蜂飛彈在美國壓力之下不了了之,但是以此飛彈為技術基礎,在1980 年代前後,蔣經國為配合中科院的核武發展計畫,以研發衛星火箭為掩護,發展彈體兩節設計的天馬飛彈,計畫以此型飛彈搭載核彈頭和中國進行核子威嚇競賽,此型飛彈研發當時已相當成熟,且有試製品十數枚完成部署,但後來因為張憲義叛逃事件,美方強硬拆除台灣研發核武裝置,天馬飛彈後續量產計畫也宣布告吹。
《 東引島 復仇武器重點基地 》
天馬飛彈的研發,長期以來一直是台灣國防的最高機密,直到1999 年中科院刊行內部員工流通的紀念專輯圖書,才將天馬計畫的研發始末公諸於世。但是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當年中科院研發的約12 枚天馬飛彈試製品,長期部署在中央山脈某處基地的地窖發射室內,1996 年台海飛彈危機時,李登輝前總統的「18 套劇本」中,動用這批飛彈攻擊中國的選項一直存在。
據陸軍內部參與過此項計畫的退役軍官透露,這批天馬飛彈性能優異,射程約1,000 公里以上,可以打擊到包括上海等中國沿海重點商圈,一直是台灣國防復仇戰略的終極武器。而天馬計畫雖已中止,但是相關研發人員和生產裝備依舊被保留,中科院在1990 年代初期研發成熟的天弓防空飛彈技術成熟之後,以此研發地對地彈道飛彈的計畫遂浮出檯面,相關人士透露,尤其是96 年台海危機之後,李登輝強烈主導此攻擊性武器的祕密開發,故以天弓飛彈為基礎,另外研發編號為天弓2C 型的彈道飛彈計畫,也很快成形且立即有突破性成果。外界曾經以「逖靖」為此計畫名稱,後證實並非計畫原名。
已發展成熟的天弓2C 型彈道飛彈,就以圖中的垂直發射器進行發射,射程可達
中國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