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幫腦袋做健身操

jnny66 發表於: 2010-11-02 14:46 來源: ADJ網路控股集團


覺得愈來愈健忘、不能集中精神、工作效率差,時間不夠用……?其實這些都是大腦給我們的警訊,但我們卻往往沒有察覺到,以致腦機能愈來愈糟,造成工作、生活上的極大困擾。


專精腦神經外科的日本醫學博士築山節,在其即將出版的新作《健腦15招──提高你的記憶力.專注力.思考力》一書中,將教導職場中人如何透過實用性極高的健腦生活方式,輕輕鬆鬆提昇工作效率。

標/保持「應考狀態」 提高工作效率

腦力中有一項很重要的要素,叫做「基本運轉次數」,意思是不得不解決某些問題時,腦部會瞬間提高專注力,迅速做出確切的判斷。

比如參加重要考試時,在制約的時間內要把所有題目做完,腦部的運轉速度就會加快。工作效率低落的人,常常是因為生活中喪失了「應考的狀態」,基本運轉次數無法提高,就算時間延長了,也不保證能夠完成更多的工作量,結果就是拖拖拉拉,工作到深夜也做不完。

愈是規矩腳踏實地的人,愈容易以為「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是工作的時間」。其實只要考慮到腦的性質,就會知道這樣做絕不是有效率的工作方式。同樣是努力一整天,如果不能轉換成「一天當中製造幾次『應考狀態』」,相信不論如何還是無法有效運用你的腦。


「限時」才能抓出重點

不論什麼工作都一樣,追根究柢想太多,便會發現問題是無止境的,所以制約時間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有助於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

比如說演講,在被限制的時間內,我們才容易決定架構,「至少要談到這個部分及這個部分」、「如果時間充裕,再談這個話題」。工作也是一樣,有些工作如果有二十四小時可以完成,反而不知從何著手,如果真的只有九十分鐘,便可以強制做出判斷,「至少要做這一項及那一項」,或是「比起這一項,那一項工作更重要」。所謂「必要的」工作,經常都是在這種嚴格的時間約制中篩選出來的。

雖然時間被限制時,我們很容易覺得,「如果有更多的時間,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其實一旦真的有了充裕又自由的時間,選擇也會更多,在思考結構時反而更困難。結果不但效率沒有提升,工作也像是沒有重點的演講一樣滔滔不絕,沒完沒了。


自我振奮.「敵人」之必要

想要提高基本運轉次數,除了限制時間之外,與他人的競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對競爭這個字眼覺得抗拒,不妨想成「那個傢伙很努力呢!那我也要加油。」腦部基本運轉次數是相對的,即使覺得已經是極限了,但周圍有人轉速更快的話,自己的運轉次數也會因此提高。

這就好像運動競走一樣,一個人走通常走不出什麼好的成績,但一旦有了對手,就會走得比對方更快。工作也是一樣,單獨一人作業,常常無法提高效率。意識到他人的存在,自己可以更努力。


把想法書寫下來 並請別人評論

透過書寫的動作,可幫助我們更客觀反省自己的想法。

如果只是在腦裡想,容易過於主觀,以至於後來想到更重要的想法時,反而輕易地從腦海中消失,而且往往不會發現,其實最初的點子破壞了整體的流程。如果我們能把這些想法都寫下來,便能客觀地並列,做出更公平的判斷。

更理想的作法是,將這些謄寫過的想法呈給主管、同事或是家人,並請他們評論一下,這樣還可以加入他人更客觀的分析。

如此一來,說不定會出現完全不同於自己原先所設想的方案,不妨視為有益做出最佳判斷的資料。當然,並不是誰的看法一定對,誰的一定錯,但是我們得以藉此再次修正整個流程。

表列「失誤筆記」.記下別人的提醒

記下「失誤筆記」這個習慣,在腦部自我管理上來說,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這些接二連三的小失誤,清楚顯現了我們錯誤的用腦方法,以及腦部機能的衰退,也隱含著防患於未然的警告。

如果沒辦法真正徹底實踐,至少要記錄、整理別人常提醒自己的問題,光是這樣做,我相信就會有很不一樣的效果。我們容易發生失誤或問題的行為,通常周圍的人都比我們更清楚。而且,如果只是發生一、二次的小失誤,別人不會特別指出、並認為那是個問題。就是因為一再發生同樣的失誤,周圍的人才會覺得「奇怪」,並特別指出來。

當面被人指正,總是會對情緒造成一些影響,讓我們無法心平氣和地聽取別人的意見。所以,先把這些意見記下來,等冷靜下來後再過回頭去檢視,很多時候就會覺得「嗯!的確就像他們說的一樣。」然後,請務必努力改善這些問題。若能修正我們用腦的方式,應該可以幫助我們避免犯下重大失誤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