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新生兒是世界上最勇敢的病人,因為他們總是使用「無言」的抗議,要靠細心及略帶一點神經張的父母,才能發現那些非特異性的變化而前來求診。例如,吐奶、腹瀉、不解大便、哭鬧不安,這些可能一般人覺得「新生兒本來就是這樣」的症狀,卻很有可能隱藏一些危險的急症。
新生兒理學檢查的通則,一定要去除身上衣物、尿布做全身檢視,包括頭部囟門的撫觸、四肢脈搏血循及溫度的感測。以下依父母常帶新生兒到急診室所描述的症狀,做系統分析整理,相信有助於臨床診斷及父母對新生兒的居家照顧。
1.
活動力不佳:
即使是未滿月的嬰兒,仍然和父母及周遭環境有互動,若父母主訴嬰兒有極度倦怠,甚至不吸奶的情形,可以先利用新生兒特殊的一些基本反射,例如:驚嚇反射、抓握反射、吸吮反射、頸張力反射,來確定其肌肉張力是否真的不佳,除考慮感染的可能性外,須加測血糖、血氨、血鈣、血鈉、血液酸鹼值等,以排除新陳代謝異常。
2.
哭鬧不安:
每個孩子的氣質都不同,如果父母描述,寶貝確實比平常哭鬧,細心的身體檢查是最重要的。檢查全身骨骼關節,以利於發現骨髓炎或不易發現的骨折;檢查全身皮膚,是否有別針或毛髮纏繞或扎傷手指、腳趾;檢查陰囊,是否是疝氣做怪;檢查眼睛,是否有異物刮傷角膜;甚至檢查眼底,是否有嬰兒搖晃症候群造成腦內出血,都可能是哭鬧不安且需要處理的急症。其他如有明顥腹脹、嘔吐,暗示腸阻塞或腸穿孔等,當然更是急症。
3.
嘔吐:
首先要區別真正的嘔吐和餵奶之後的單純溢奶。溢奶情形可因少量多餐及拍氣打嗝獲得改善。而新生兒持續的、強烈的含有膽汁色的嘔吐物,暗示腸阻塞,例如,腸扭轉不良合併腸扭結、十二指腸閉鎖等。回顧母親產前檢查,可發現有羊水過多的情形。新生兒到二~三星期大時,有愈來愈嚴重不含膽汁的噴射狀嘔吐、體重滅輕、血液呈低氯性鹼血症,在上腹部可摸到橄欖狀小腫塊,暗示為肥厚性幽門狹窄。比較不常見且容易被忽略的是,因腦壓增加而引起的嘔吐,如外傷、腦膜炎;因新陳代謝異常或腎上腺增生症引起的嘔吐,要特別小心注意。
4.
便秘:
90%的新生兒都可以在出生24小時內,解出第一次大便,其後隨著各個新生兒食用母乳與否或配方奶粉特性,可以一天解5~6次大便,或2~3天才解一次便,但糞便的質地不應過硬或難解。若合併黃疸延長、哭聲沙啞、毛髮粗糙、臍膨出、貧血,要考慮先天性甲狀功能低下症,以女嬰較多。若合併漸進性的肌肉張力減低以及臉部麻痺、流口水、哭聲微弱,需考慮新生兒因為食用蜂蜜或生食,而造成的肉毒桿菌中毒。肛門括約肌很緊、排便困難,則要考慮先天性腸壁無神經結症(又稱巨結腸症),屬於需要緊急手術處理的新生兒急症。
5.
腹瀉:
通常是父母覺得大便的次數變多,或質地和平常相較明顯變軟而來求診。除了奶粉所加水量不對、吸收不良症外,屬於急症的是合併發燒、大便帶血絲的細菌性腸炎。在台灣以沙門氏菌最常見,感染原因和水質及照顧者的清潔習慣有關。屬於急診急症的原因是,因為新生兒比一般兒童更易脫水及併發全身性之感染,如腦膜炎、骨髓炎及敗血症。另外,腹瀉也可以是因泌尿道感染刺激造成的,不可不慎。
6.
膚色發紺:
首先應區別膚色發紺伺限於四肢或是遍及軀幹,若只是四肢膚色發紺,大部分是因衣服披蓋不夠、環境太冷所致。若給予烤燈及被蓋後,仍呈現四肢發紺,要考慮四肢血液灌注不良,例如敗血症所致。若是發紺遍及四肢、軀幹及口腔黏膜,是因真正攜帶氧氣不足,要考慮先天性心臟病合併由右至左之分流,此時即使給予100%氧氣,仍無法有效改善發紺情況;或因肺部疾部所引起;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所致換氧不足所致。有發紺情況之新生兒,必須依需要施行胸部X光片、動脈氣體分析、心臟超音波檢查,並排除敗血症之可能性。
7.
發燒:
新生兒剛出生的前幾天,身體溫度容易受環境溫度而變化,甚至高到38℃。所以在急診也常因衣服披蓋太多引起的假發燒,讓大家虛驚一場。但不得不小心的是,感染性疾病造成的發燒,容易因新生兒免疫不佳,而發展成全身性的感染。例如,臍帶炎或泌尿道感染演變為腦膜炎、敗血症。對於發燒的新生兒,採集必要的檢體,例如,糞便、尿液、血液、腦脊髓液,予以細菌培養或病毒分離是必要的,同時,對高危險群應住院治療,直到培養結果為陰性,是維護心肝寶貝健康最安全的做法。
查看全部回復
我也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