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幹細胞研究有新突破。與美國杜蘭大學合作的研究發現,在缺氧環境中培養出來的間葉幹細胞,促進組織修復效率比傳統培養方法高三倍。進一步研究也證實,間葉幹細胞分泌的生長因子與激素能修復缺血性心肌梗塞、中風等造成的組織損傷。
兩項研究成果分別在今年五月、九月刊登在網路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一號刊」(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簡稱PLoS ONE,http://www.plosone.org)與九月的國際期刊《幹細胞》(STEM CELLS)。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台北榮總教學研究部研究員洪士杰說,間葉幹細胞是成人幹細胞的一種,最早是由骨髓分離出來,最近的研究顯示也可從脂肪組織、臍帶、臍帶血或胎盤分離出來。
間葉幹細胞可在體外培養,並擁有分化成多種細胞或組織的潛能。洪士杰說,過去的動物實驗證實,移植骨髓間葉幹細胞可促進組織修復再生,但移植後「到位」的著床比例偏低。榮總與杜蘭大學的研究發現,只要改變培養環境,就能改善上述瓶頸。「到位」是指到達要修復的損傷組織所需時間與成功率。
他解釋,骨髓內的氧氣張力約一%到七%,而傳統培養間葉幹細胞方式是在含氧達廿一%的一般大氣壓力環境下。他們的研究模擬骨髓狀態、改以「缺氧」環境培養。結果顯示,培養的間葉幹細胞上有更多「趨化激素受體」,當受損組織大量分泌趨化激素時,會「受到徵召」,加速著床速度與效率,比傳統高三倍。
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相較於其他細胞會因缺氧凋亡,間葉幹細胞卻能在缺氧環境增殖,此一特質有助修補缺血導致的細胞內皮死亡。研究團隊即將展開動物實驗,嘗試是否能運用在心肌梗塞、腎臟衰竭、肝臟損害修復等缺血疾病。
查看全部回復
我也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