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陳小姐去年冬季的時候,工作壓力很大,一天只睡2、3小時,連續2、3個月都睡不好,不喜歡吃青菜,喜歡吃肉類食物。三餐也不定時,有時晚上睡覺前趕緊吃一碗貢丸湯晚餐兼宵夜,今年1月晚餐後,陳小姐的左側肢體突然無力往地上一滑,並出現嘴角顫抖等類似中風症狀。
當家人帶著陳小姐緊急送至急診室時,陳小姐又出現右側肢體劇烈抽搐、不斷想抓住身邊親人及醫護人員等大動作反應,經影像檢查發現陳小姐的右側中大腦動脈被血栓阻塞,造成缺血性中風。
在施打血栓溶解劑並留加護病房觀察一個禮拜後,目前陳小姐預後情況良好,每天服用具抗血小板功能的藥物,也盡量保持良好作息、飲食習慣,逐漸復原。
署立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紀乃方表示,腦中風分為出血性中風及缺血性中風兩種,出血性中風是因腦血管破裂、在顱內造成血塊壓迫引起;較常見的是缺血性中風,占整體好發比例80%,是腦血管因血栓阻塞,腦部局部缺氧,造成腦部功能受損,根據統計男性好發比例為每年千分之4.67(每一千位男性中有4.67人罹患中風),女性好發比例為每年千分之3.32。
紀乃方醫師指出,陳小姐沒有明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也沒有家族史紀錄,診斷起來也沒有基因上的問題,睡眠時間過少、飲食不正常也許是誘發因子,但卻不一定是主要兇手,像陳小姐這樣中風危險因子不明的病例約有2、3成,那表示,許多人中風是沒有原因的,因此即使生活、健康上都沒有問題,還是要小心中風之害。
絭紀乃方醫師解釋陳小姐的電腦斷層圖,陳小姐的右側中大腦動脈被血栓阻塞,引起中風。(記者蘇湘雲攝)
查看全部回復
我也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