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闖紅燈、不能偷東西、不能打架……,教條式灌輸、流於口號的倫理道德教育已經不起考驗,台灣許多頂尖人才卻有低落品格,倫理道德怎麼教才能成功?
文/彭昱融 2009年 天下雜誌
敦化北路理律法律事務所,陳長文律師辦公室裡有一張木頭方桌,許多人曾在桌前和他辯論公平正義、倫理道德。
有感嘆民眾寧可拜關公也不信司法的檢察官,有年輕法官擔心自己的判決和上級法院不同怎麼辦,當然,還有盜走三十億股票差點整垮理律的劉偉杰。
大概很少有人比陳長文對不正直、倫理道德教育失敗造成的傷害體會更深。
「很挫折,很沮喪,」坐在桌前,一生堅持正直的他感到有些無力,看到華爾街和台灣許多詐欺、內線交易案主都是自己的頂尖同窗,例如哈佛校友會會長、掏空遠航潛逃的前董事長崔湧。
「從前教條式灌輸、流於口號的倫理道德教育已經不起考驗了,」長年開設倫理學的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解釋,社會必須認知倫理道德是一門專業的哲學學問。
培養「道德思辨力」
林火旺分析,台灣道德教育失敗的原因在於只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卻從不解釋清楚「為什麼應該做什麼」。
強調身教、或透過實踐德行例如感恩、尊重的教育雖有效果卻不足,缺乏體系與思辨,容易流於教條而無法內化。
「教道德一定要講道理才能讓道德內化,」林火旺舉例,當小學生在學校聽到老師說「不能闖紅燈」,回家媽媽卻說「沒有人的時候可以闖」,兩個權威在孩子心中會造成困惑,此時如果老師能引導並說服他,不僅會內化成他心中的道理,回家更會試著說服父母。
隨著孩子進入國高中階段,自我意識提高、帶有叛逆性格,此時道德教育就不能再依賴師長的權威。單靠不准這樣、不應該那樣只會換來孩子「偏要如此」的反效果,甚至被認為「老古板」、「無聊八股」。
學習做道德抉擇
這時候必須靠講道理的方式教道德,師長一碰到案例就要解釋背後的理由,討論「為什麼不可以?」「如果你是他的話願意被這樣對待嗎?」等,用「理性的權威」說服,道德教育才不會淪為教條口號。
目前高中生命教育包含的核心課程之一:倫理思辨與抉擇,就是試圖透過哲學理性思辨,讓學生對日常生活的道德問題,具有思考和反省能力。
「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教他怎麼思考和做道德抉擇,」今年負責大一倫理學課程的文化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吳豐維認為,倫理學要透過不同的社會現像、把遙遠的道德理想落實在學生生活中印證。
他讓大一學生直接閱讀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哲學家關於倫理道德的文章,培養大學生直叩原典能力,熟悉不同的道德理論後,才有思考辯論的基礎素材。
「我要讓他們知道這就是國際標準,」吳豐維解釋,他接著拋出自殺、墮胎、安樂死等道德難題,深化學生的思考。關鍵不在持什麼立場,而在於學生思考推論的過程,依據什麼前提與理論、論證的邏輯、和導出的結論關連夠不夠穩當。
吳豐維同時還搭配富道德思考意涵的電影深化效果。
例如,《在黑暗中漫舞》女主角從頭到尾堅持道德卻落得悲慘下場,討論如果結果是這樣,人還要不要依道德而活?如果沒有外在制裁,是不是就不用守道德?
《末代武士》頹廢的南北戰爭軍人,在日本武士身上看見消失已久的武德,討論如何成為具有誠實、勇氣等德行的人。
透過思辨過程,希望學生離開教室後把道德推理能力內化,未來面對抉擇時「和自己辯論」,知道自己抉擇背後的理由、承擔後果,在抉擇之中成長,追求自己和他人的幸福。
林火旺進一步指出,建立基礎的道德思辨之後,再進入各專業領域的應用倫理,例如醫學倫理、工程倫理等,否則目前缺乏深刻內涵的應用倫理課,往往流於形式或大堂演講課而沒有效果。
事實上,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教育在法國高中教育已推行了一百多年,更是美國哈佛大學七大共同必修核心課程之一。
得三十億卻失去自己
儘管建立道德思辨的能力有助抉擇,但愈來愈重視競爭與外在成就的社會,卻不斷引誘、間接鼓勵道德意願不夠堅定的年輕人不擇手段,「見利忘義」,今年的高鐵員工集體吃票、職棒球員集體打假球放水就是最好的負面案例。
「當你選擇了正直的第一步,下一步正直路就容易多了,」陳長文用自己的經歷勉勵年輕人,正直的路比較辛苦,不從眾、做出抗拒會遭到很多壓力與困難,但這些壓力與困難卻能引導你到正當的人生方向、正當的工作。
相反的,若選擇不正直的第一步,就很容易一步步錯下去,難以回頭。
「他雖然得到三十億,卻失去了自己,」陳長文在寫給畢業生的一封信中回想劉偉杰,「也許他能永遠逍遙法外,但終究得惶惶惑惑過一輩子,良心的法庭已經審判了他。」
「倫理道德教育是很嚴肅、神聖的工作,」久經閱歷的陳長文期許道德思辨與生命教育老師,「領回走失的羔羊,馴服學壞的狼,教育出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工具。」
每一次在正直與否間抉擇的十字路口,都決定了往後的你怎麼走、你的人生成績。
品格,不只是人生成績前的正負號,更是追求幸福人生不可缺少的必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