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體內水分大量流失時或攝取不足時,就會出現如脫水、休克、酸中毒等合併症,因此,家長應隨時 注意寶寶是否有活動量減退、尿量減少等現象,適量的補充水分,以避免後遺症發生。
人的年齡愈小,含水量就越高;胎兒體內水份的含量為98%,嬰兒體內含水量約為70-80%,早產兒可高達85-90%,成人體內含水量則佔體重的6成左右,由此可知,嬰幼兒體內的含水量比例相當高,因此若是嬰幼兒體內水份大量流失或長期攝取不足,就會出現嚴重的合併症,如脫水、休克、酸中毒等。
不同年齡嬰幼兒的水份需求量
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水份需求量與嬰幼兒的體重有關。在新生兒(一般定義為一個月內)階段,寶寶因為動脈導管開放、長時間哭鬧、體表散熱快、生理性脫水而增加水分的流失,因此,在出生的頭一週內,水份的需求量較多:由出生第一天的每公斤65cc至第七天大的每公斤130-150cc;接著每公斤150cc;至第六個月大時約每公斤125cc。一歲後則是按體重遞減,前10公斤,每公斤至少100cc;第11-20公斤,每公斤至少需50cc水份;而第21公斤後每公斤則需20cc水份。
寶寶補充的水份夠嗎?
1. 由寶寶的體重與尿量得知:若寶寶一週的增重速度小於100公克,或尿量漸減時,可能寶寶的水份補充不夠 ,這是較標準的客觀判斷。
2. 由寶寶的身體外觀判斷:如前囟門凹陷、眼球凹陷、唇乾、手乾、皮膚張力減退(大腿內側皮膚出現皺摺或 皮膚易被拉起),可查覺寶寶的水份補充不夠,由於每人標準不一,這是較主觀的評斷。
3. 明顯的脫水現象:寶寶出現精神恍忽、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冰冷、嗜睡、心跳變快或呼吸較急促,表示已出 現明顯的脫水現象,應當急速就醫診治。
水分補充的過與不及
* 水份補充過多
水份過多滯留於體內可能會引起眼皮浮腫、尿量增多、四肢浮腫的情況。另外持續補充過多水份,還可能引起低血鈉症,出現昏睡、神智不清、頭痛、四肢肌肉酸痛、感覺遲鈍等所謂「水中毒」的現象。當血鈉低至120meq/L以下,或血鈉突然降的太快,會出現身體麻痺、癲癇,甚至昏迷的現象。
* 水份補充過少
最常見的就是脫水、急性脫水,會引起心跳加速、呼吸加速、燥動、嗜睡、脹氣、腎功能障礙等。若更嚴 重的脫水會引起低血壓與休克,而嚴重的電解質不平衡,則會導致酸中毒與心律不整等危險的情形。
特殊情況的水分補充
* 腹瀉
當寶寶腹瀉時,必須增加寶寶攝取的水量與電解質量,以防脫水或電解質流失、不平衡等情形。建議家長 購買符合世界衛生組織規定與衛生署核準的口服電解質液,補充寶寶的水份與電解質,而補充的方式以「少量 多次」來進行。
每天補充的總量至少要比平日每天水份需求量多。如平常一天需1000cc水量,則需增加補充量至1500cc甚 至2000cc以上(需視脫水與腹瀉的嚴重度而定)。
補充水份時,可藉由尿量的增加來評估補充的水量是否足夠 ,幼兒通常每天會解4-8次尿,而每天尿量約50-100cc/每公斤,若每天解尿次數已有6-8次,或尿量已逼近每天 100cc/每公斤,即表示水份補充量已經足夠。
* 發燒
當寶寶發燒時,家長一定要?寶寶補充水份。通常身體溫度(以平均37度為基準)每上升一度,需增加12%的 水份,舉例來說,寶寶溫度達39℃,則至少需多補充每天水分需求量24%的水份,以防止發燒導致水份流失過多 ,而引起的脫水現象。
父母餵食寶寶的注意事項
1. 餵食的奶瓶或器皿需確實保持清潔與乾淨。
2. 飲用的牛奶泡完後冷卻至適當的溫度,於2小時內讓寶寶喝完,置放過多會滋生細菌,引起寶寶的腸胃病變 。(嬰兒時期每日總奶量即為每天主要的水份攝取來源,所以奶量足夠的嬰兒,水分攝取便不缺。)
3. 開罐後的礦泉水、電解質水、果汁等,若未飲用完應即刻置入冰箱冷藏,並於24小時內飲用完畢,以減少細 菌滋生。
4. 當寶寶有腹脹或容易溢奶的情況,家長在餵食液體食物或水份時,應以少量多餐方式進行。一餐的份量,建 議控制在20cc/每公斤以下(如5公斤重的寶寶每次餵食量宜在100cc以下),避免寶寶因嗆到而導致水份或牛奶吸 入肺中,進而引起氣管炎或吸入性肺炎。
醫師的叮嚀與囑咐
家長應隨時注意寶寶的活動力、尿量,當活動力減退,尿量減少時,寶寶可能有水份補充不足的現象。
可試著給寶寶補充水份,並持續觀察尿量與活動力,如果水份補充足夠,尿量會漸漸增加,活動力會好轉,但若 寶寶的水份無法順利補足或食慾減退,則表示寶寶可能有腸胃道問題或其他疾病。
查看全部回復
我也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