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一頭已感染牛海綿狀腦病的母牛
牛腦海綿狀病變(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簡稱BSE),俗稱狂牛症(mad cow disease),是由傳染因子引起的牛的一種進行性神經系統的傳染性疾病。該病的主要特徵是牛腦發生海棉狀病變,並伴隨大腦功能退化,臨床表現為神經錯亂、運動失調、痴獃和死亡。
這種疾病據信是由於朊毒體(prion)引起的,並且可以通過餵食含有疾病的動物骨粉傳播。人類中的朊毒體疾病之一,變種克雅二氏病(vCJD)被認為可以通過食用帶有狂牛症的牛腦或其結締組織傳播。另一種在麝鹿中發現的相關的疾病包括慢性萎縮病。1996年3月20日,英國首次官方證實了BSE病例。
引發
在研究室中,人們研究了牛腦組織上的小「洞」來源: APHIS
牛早期是吃草的,而西歐的一些國家如英國為了降低飼養成本,一些摻雜抗生素、激素、化肥、殺蟲劑的蛋白質添加劑加入飼料中,母牛食用後,從胎盤垂直感染給小牛。並且西歐還普遍將肉和骨頭的混合物(肉骨粉)加入飼料。
早先一直認為是對患牛的遺體處理出現問題,其混入健康牛飼料中,從而傳播開來。2005年有一份爭議性的報導,認為可能是混入牛的餌料中的人類遺體所引發的,他們指出1960年代英國曾經大量的進口骨頭和動物遺體來做肥料或者餵養家畜。差不多一半的骨頭或遺體都是從孟加拉進口的,研究人員指出,因為當地的宗教風俗的關係,當地農民在收集的時候可能混雜有人的遺體和骨頭。
狂牛症事件及其影響
- 1996年3月20日,英國政府承認英國確有出現狂牛症病例,且證實和人類「感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有關(即「狂牛症事件」),旋即造成歐、亞、非三洲眾多國家的恐慌,並開始全面停止英國牛肉及相關產品的引進,使英國的農牧業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除了對英國及英國牛肉的主要進口國造成風暴外,對不進口或是較少進口英國牛肉的國家或地區也有一定衝擊——如當時的臺灣,雖然臺灣當時沒有任何被證實的病例,但由於消費者的消費信心發生崩潰,牛肉的銷量也受到此一事件影響,造成牛肉跌價幅度有三成之多。英國發現的狂牛症病例佔了全球的95%以上。
- 2001年9月11日,日本也發現首宗狂牛症病例,使得日本牛肉(包括以肉質柔嫩聞名的日本松阪牛肉、神戶牛肉)被迫停止出口,對日本的農牧業有一定的衝擊。
- 2003年12月23日,而先前被外界警告「符合狂牛症爆發一切條件、只待時機早晚」的美國也證實出現首宗狂牛症病例。由於美國是世界牛肉出口大國,在此事件爆發後大受打擊。在美國不斷的包圍式遊說下,日、韓、臺等亞洲國家及地區在2005年後陸續准許有條件開放進口。
- 臺灣:2005年4月,首度有條件開放,在同年7月一度停止;2006年1月24日凌晨又低調有條件開放;2009年10月25日又放寬開放條件。
- 日本:2005年12月,開放美國牛肉,但在六週後(2006年1月20日)收回,但在同年7月27日又恢復進口。
- 南韓:2006年10月31日,有條件開放進口,但國內仍有呼籲「恢復停止美國牛肉進口」的聲音。
- 2006年11月,北愛爾蘭錯誤地將一頭未經檢疫的牛隻(該牛隻為54個月大,而當地安全銷售守則規定只有30個月大或以下的牛隻毋須檢驗)混入其他牛肉製品當中,並輸往英國、義大利及西班牙,因而引起連串風波而全面回收牛肉。[1]
- 2006年11月13日,日本發現第30宗狂牛症個案,於北海道千歲市一頭乳牛,有可能因為進食含反芻動物的肉骨粉生產的飼料而受感染。[2]
- 2006年11月16日,荷蘭衛生與環境部的發言人指一名男孩在兩星期前感染新型變種克雅二氏症(vCJD)死亡,成為該國第二宗感染狂牛症死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