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這時代的電子雞:Facebook與開心農場

kkman 發表於: 2009-9-05 00:15 來源: ADJ網路控股集團


如果你恰巧是個活躍的網路使用者,恰巧也有一群熱愛噗浪或MSN即時通的朋友,或許,你最近會常聽到一個關鍵字:開心農場。

具體地說,或許,你們正在開一個漫長枯燥的業務會議,鄰座同事忽然坐立難安,低聲告訴你:「糟了,我該去餵雞/除草/採西瓜了。」別誤會,他講的就是社群網站Facebook的當紅遊戲「開心農場」。

或許,你在兩年前註冊了Facebook,卻一直荒廢著,因為玩的朋友不多而成了呆戶;最近你重新登入,卻發現一堆國高中同學都來了,要求把你加為朋友,甚至,你收到一堆不能吃的禮物,五個石榴、三根蘿蔔、兩朵桃花,也來自「開心農場」。

這都是過去三個月發生的事,而且速度驚人。

相對於推特與噗浪,臉書(Facebook的中文暱稱)原本是個冷清的關鍵字,由於功能太強大、太複雜,有些功能與推特等微網誌重疊(如「近況」)、有些功能各有專門服務可取代(如「相簿」、「網誌」)。Facebook的真正殺招,在於「人情連結」。

然而,當身邊玩臉書的朋友不多,人情連結無法建立,往往像我一樣,註冊了帳號,就放著長蘑菇;或像部落客李怡志:「通常的情況是開得很早,然後舉目無親,就跑了。」

去年六月,Facebook推出中文化介面,開始認真經營兩岸三地的華文市場,然而,台灣網友的反應溫溫涼涼,不熱不冷。

此一趨勢在今年第三季出現扭轉,部落客Mr.6七月中旬提到,台灣的臉書使用者忽然暴增,創下單周增加八萬八千人的紀錄,成長一三.五六%,在全球各國僅次於越南(一三.六三%)。

好了,重點來了。根據CheckFacebook這個分析臉書會員的網站,他們在八月二十日發布的數據,越南的前一周成長率一六.八九%,比七月初略增,但已降為第二名,第一名是台灣的三七.一五%,單周新增會員四十六萬三千多人,全台累積會員也從七月中的七十四萬人,快速增加為一二四萬人。

發生了什麼事?一個上線五年的外國網站,中文化已一年多,既未打廣告、也不曾強力行銷,為何在台灣快速躥升?為何會員數量三個月內翻兩番?

我的五角錢揣測是:「介面中文化」打下開門攬客地基,「噗浪經驗」讓網友熟悉網路人脈互動規則,媒體報導開啟了使用者好奇心,「開心農場」等遊戲才是強化網站黏性與人際連結的最後一哩。

在這波臉書熱潮裡,使用頻率最高的功能不是發布近況、不是建立活動、不是國外盛行的「戳(Poke)」,而是各式各樣「加入遊戲」或「心理測驗」的朋友邀請,其中又以開心農場的比例最高。就像臉書的其他小遊戲,開心農場也非常簡單,一開始,你有六塊田圃,可以各自選擇種植的作物或花卉,然後每隔一段時間澆水、除草、殺蟲,等到花果成熟,就能摘取收成,既可囤積在倉庫裡,也可依作物的價格賣出。
 
就這樣,如果你只有半畝薄田,不到三分鐘就能「巡完田水」,然後盯著螢幕:兩小時後發芽、五小時後長出小葉子、八小時後成熟,於是發呆。
當然不只如此,開心農場最犀利的是,將「數字積累」與「人際串流」發揮擠搾極致。每個玩家會因賣出作物而累積貨幣,經驗值也不斷升級,等級愈高、就能擴建愈多農地,也能買牲畜、裝飾農場,一切都不難,只要你付出眼球及時間。

更重要的是,當你耕作完畢、無事可忙,它讓你自由切換到朋友的農場,你可以幫對方澆水除草、也能偷拔對方的作物,或是送他種籽與花朵,一切都會顯示在朋友的介面上。這就形成另一種微妙的心理遊戲:你必須經常上網巡視,否則不但擔心農田長蟲,更擔心成熟的作物被偷走。

開心農場建立了一套簡單的遊戲規則,但不會讓你馬上厭膩,除了看到自己的作物成長、金幣增加,朋友間的偷竊、幫忙、饋贈既強化上站的動機與黏度,也增添人情連結的複雜樂趣。

我曾在噗浪上形容:「開心農場是我們這時代的踩地雷,只不過能互相踩來踩去。」因為它具備了踩地雷等基礎遊戲「簡單」、「關卡」、「殺時間」的特性,但因它時間與數值的累進性,更像我們這時代的電子雞,餵殖某種虛擬物。除此,人際互動能為你加分或扣分,更增加了遊戲不可預測性。

就像噗浪一樣,人脈的滲透與發散,提供使用者上站的動機,各種語言及非語言互動成為社群凝聚成長的推進力,你以為在玩一種簡單無害的小遊戲,其實你已成為網站最忠誠、最積極的推銷員。就像我們介紹過的「我的隨機二十五件事」,使用者自發性的行為,往往是網站爆發成長的熱烈動力。

當然,臉書讓用戶快速擷取自己電郵通訊錄的資料,交叉比對並推薦你朋友的朋友,都是爆發性成長的技術因素。不過到頭來,開心農場不只讓數以萬計的上班族沉迷其中,尋求平凡時日的鏡像愉悅,更讓網站經營者為收割流量與會員而無比開心。
 

最新回復

wisdomleo at 2011-7-08 17:19:43
^^ 3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