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腰圍比BMI更具健康指標 拒當小腹婆(翁)

linker 發表於: 2009-9-05 00:41 來源: ADJ網路控股集團


 

醫學研究發現,用腰臀圍做為心臟病發作的預測因子,比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好 ,健檢機構呼籲民眾健康管理要從注意腰臀肥胖做起,拒當「小腹婆(翁)」。

美兆健檢機構台灣公司總經理蔡明君指出,根據美兆2008年健康檢查年度報告統計,發現「體重超重」連續7年蟬聯 10大健康警訊排行首位,不分男女;其中年齡層越大者,腰臀比也隨之增加。

美兆桃園診所院長張盈寬表示,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腰圍能反應腹內深層臟器脂肪含量的多寡,得知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機率;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三酸甘油酯、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

而2006年美國心臟病醫學年會的研究發現,以腰圍做為心臟病發作的預測因子,比體重、 BMI好。以美國男性腰圍102公分、女性 88公分為準,超過標準的男性罹患心臟病風險會增加24%,女性高出21%。

研究指出若以 BMI30為標準,超過標準的肥胖男性罹患心血管風險只增高13%,女性升高20%,比用腰圍做標準時上升的幅度小,顯示腰圍比BMI更具指標意義。

由於東西方人體型差異,各國所定腰圍標準不同。台灣男性以90公分(36吋)、女性80公分(30吋)為標準。男性腰圍每增1公分,得代謝性症候群機率上升14%;女生腰圍每多1公分,得代謝性症候群機率提高5%。

美兆表示,代謝性症候群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包括年齡、性別、遺傳基因、生活的環境與習慣型態等,其中,生活環境或生活型態是可改變性的因素。

美兆認為,靜態的生活方式,如看電視、電腦時間過長,發生代謝性症候群的機率大幅增加;而增加肌力、增進心肺適能則可明顯降低代謝性症候群的發生。

如何改變靜態生活方式、減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代謝性症候群相當重要的工作。美兆呼籲民眾一起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拒當「小腹婆(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