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並不在追求,而在不求~~
=======================
《小腳與西服》一書的英文原作者為張邦梅。
她在哈佛大學主修中國文學,某一天到圖書館裡找資料時,
無意間發現常到家裡走動的姑婆張幼儀,
竟然是中國近代詩壇最有名的浪漫才子徐志摩的元配夫人;
起初基於好奇想深入了解這位高齡八旬的姑婆,
後來長達五年的訪談記錄,竟成為她的畢業論文,也是本書的原始雛型。
全書的結構是由「張幼儀的回憶」為主線,以「作者的自剖」為副線。
這兩條線,時而平行,互無相關;時而交會,互動聯結。
書的主線,由張幼儀講述她與徐志摩的婚姻、情感、愛怨。
幼儀十五歲由兄長做主風光地嫁給徐家的獨子徐志摩,
在別人眼中的浪漫才子,對她而言卻是一個從不以正眼瞧她的冷酷丈夫。
婚後,徐志摩長期在外求學,夫妻聚少離多,待長子出生之後,
父母更允准他出洋留學,分離兩年,幼儀才得到二老的首肯前往英國與丈夫同住。
到英國不久又有了身孕,徐志摩竟無情地要她自己去把孩子打掉,
當時墮胎的危險性百倍於今日,何況在言語不通人生地不熟的異國,
於是,幼儀作出第一次違背丈夫意思的決定,堅持要把孩子生下來。
數天後,徐志摩用「小腳與西服」比喻倆人婚姻的不適合
(吊詭的是,幼儀既沒有纏足,還受過三年現代教育),
以此向她提出離婚之後,然後就不見蹤影。
丈夫不告而別,幼儀只好去巴黎投靠二哥待產,
隨後又跟著七弟至柏林,生下了次子彼得。
此時,徐志摩匆匆來到德國,不是為了看望新生兒而來,
而是急於追求才貌皆美的林徽音,在數位朋友助陣下迫她簽字離婚,
成就「中國現代第一件離婚案」。
結束與徐志摩七年婚姻關係,與徐家的關係卻從未間斷。
離婚後她在德國住了下來,靠著徐家按月寄來的生活費,
一面扶養彼得,一面在柏林裴斯塔齊學院修讀幼教、語文等課程。
彼得不幸在兩歲時因病夭折,幼儀含悲料理了孩子的後事,
繼續她的學習,整理自己的心緒,作好歸國回家的準備。
去國五年之後,一個脫胎換骨全新的張幼儀回國了。
先在東吳大學教授德文,而後她擔任上海第一家婦女儲蓄銀行副總裁,
又經營『雲裳』服裝公司.另外她也負責二哥創立的國家社會黨會計事務。
同時她獨力教養兒子,後來,徐家二老與徐志摩再娶的陸小曼不合,
前來求助,她便將他們留下同住,最終還替他們辦理後事,
甚至徐志摩空難後,陸小曼拒領遺體,是她派人帶幼子趕去處理善後。
當年,徐志摩要求她「作徐家的媳婦,不做徐志摩的太太」,她真的做到了。
三十年後,她找到另一位人生伴侶蘇醫生,徵得兒子的同意,再婚。
有人奉張幼儀為現代新女性先驅。
以事業上的表現而言,她無疑是新女性。
但,就婚姻來看,她是再傳統不過的女人,
「從兄」之意嫁給徐志摩,「從夫」之意與徐志摩離婚,
「從子」之意再嫁蘇醫生,終其一生遵守「三從」傳統。
再看,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後,兩人並沒有惡言相向,
徐張兩家也始終不曾交惡,徐家父母認幼儀為義女,
同住一屋,而張家兄弟崇拜徐志摩依舊,甚至還合資共創事業。
查看全部回復
我也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