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治病法門千百種,扶揚即為其中之一。中醫師陳炯時表示,治病之道,各種流派皆有其特點,而扶陽派以「陽」為主導,要扶陽用藥就必須以「溫補」為主,但所有的疾病有可能是陽虛,也有可能出現陰虛的症狀,扶陽之餘也不能忽視養陰,治病的根本之道還是在於辨證論治的精神。
陳醫師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中指出,中醫臨床上常分為傷寒學派、溫病學派、滋陰派、寒涼派、補土派及扶陽派等流派,各流派都有其用藥的特色,目標相同,只是手法不同而已。
扶陽以溫養陽氣為重。陳炯時醫師認為,陽先而陰後是無可爭辨的自然律,且氣的動是永恆的、主導性的,反過來說,氣的靜是相對的間歇狀態,但靜中還是有動,因此以陽為主,陰為從。而陰的手段也可以達到陽的目標,所以古代醫家有云:「善補陽者,當於陰中求陽;善補陰者,當於陽中求陰。」
扶陽派雖強調陽的重要性,但並不等於就忽視了陰的存在價值,陰陽互根,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在用藥時應當審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又當觀其脈症,知犯何逆,並隨證用藥治療。
扶陽派重視人體陽氣,臨床上強調溫扶陽氣,也就是溫法的運用,同時也以擅用辛熱藥物著稱。中醫師陳炯時表示,溫法的運用依據大致有兩點,一是寒為陰邪,容易傷人陽氣,著於肌表則湊理閉塞而形成惡寒,中於臟腑則生裡寒而厥逆,客於關節經脈則痹痛不仁,傷於中焦脾胃則導致腹痛、嘔吐、下利、脹滿等症狀。
陳醫師指出,二是傷寒三陰病多屬裡虛寒證,「少陰」內連心腎,真陽虛竭,生機將殆,所以要急溫之;「厥陰」為陰盡陽轉之經,寒熱錯雜,厥熱勝復,當溫清並重在溫肝,以顧護陽氣,「太陰」為三陰的門戶,出則陽,入則陰,為人體三焦的樞機,主水穀之運化,實後天之所本。因此,陽氣運行才能使一身氣機暢通無阻。
溫法運用大致可分七種,一是溫陽解表,二是溫陽化飲,三是溫經通痹,四是溫中降逆,五是回陽救逆,六是溫藏安蛔,七是溫陽通裡,上述七種皆需視個別症候、病情,以便對證使用。
查看全部回復
我也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