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蠶食鯨吞的巨獸--通貨膨脹

facebook 發表於: 2009-9-26 21:22 來源: ADJ網路控股集團


或許很多人現在都認為,目前不是擔心通貨膨脹的時候吧! 因為政府上半年才使用消費券政策刺激民眾消費的意願,伴隨而來的是各行各業莫不使出渾身解數搶拉生意,像是旅遊、餐廳、娛樂、零售批發店舖都隨手可見各式各樣的促銷,使我們有一種印象,東西真的變便宜了,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大家還記得2008年巴菲特在波克夏股東裡面有提到,通貨膨脹為他的四大隱憂之一,即使現在未深刻感受到,但在全球央行為解決金融危機、狂印鈔票的情況下,資金氾濫的情形將會隨景氣復甦隨之而來,到時,通膨壓力將我們的新台幣壓的喘不過氣來。

 

‧民生用品貴上天

回溯到20年前念國中時,下課常常去買校門口前面專賣水煎包的攤販以解饞,當時售價3大粒為10元,一粒為3.3元,假如吃不飽,可以買5粒共15元,這樣甚至更便宜,因為平均一顆是3元。曾幾何時,現在的水煎包一粒是10~12元,賣15元的也有。

 

試想,這樣的漲幅是否驚人? 如果讀者尚未有感覺的話,我們來簡單的計算一下,20年來,一粒水煎包從3.3元漲到10元將近3倍,年複漲價率是5.7%,也就是說每隔一年,我們必須多當年原價的5.7%來購買一粒水煎包。 從這5.7%漲幅的假設,我們往後推,20年後的水煎包一粒售價是30元,甚至更貴。同理可證,台灣人愛吃的蚵仔麵線,在我們的校門口也有賣,就在水煎包攤旁邊,大的一碗15元,現在一碗則是是50元,也是大約3倍多的漲幅,年複漲價率為6.2%,比水煎包漲的更兇。

 

20年後,我們吃一粒水煎包要30元,吃一碗大碗麵線要166元,一張1000元的小朋友只能夠一家四口出外吃路邊攤了!! 是什麼東西讓食物價格飛快上揚? 東西只會越來越貴嗎? 這種讓食物價格上升的因子叫做通貨膨脹。當然以上這些小吃的例子只是眾多商品的冰山一角,讓我們毫無感覺,事實上,CPI所包含的各式各樣的貨品平均都是以這樣的速度上漲,不斷侵蝕我們的實質購買力。

 

‧貨幣購買力逐年衰減

行政院主計處於每月5號,皆會公佈上個月的物價指數相關訊息,包括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Consumer Price Index)、躉售物價指數(WPI, Wholesale Price Index)及進出口物價指數,其中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應用最廣泛的通貨膨漲指標,與大眾 (消費者) 息息相關,也是各國央行關心的重要議題之一。

 

以台灣為例,2009年8月的CPI為106.17 (2006年為基期=100),也較7月CPI上升了1.8%。有趣的是,我們針對1959年2009年的CPI數據作了一個統計,發現1959年8月CPI為13.08,到了2009年8月,CPI為106.17,經過50年的超長慢跑,CPI成長了8.1倍,CPI的年複成長率為4.28%,這是一個驚人的結果,因為代表說每一年貨幣透過通貨膨脹的稀釋,購買力會不斷遞減,以台灣地區為CPI=4.28%為應用模型的話:今年的新台幣100元,到了明年會變成95.7元,10後會變成64.6元,20年之後就只剩下41.7元了。試想目前的台幣定存水準已降到1%以下水準,光靠節省、或是想以儲蓄的方式抵禦通膨怪獸的侵襲,已是不可能的任務。

 

‧抵抗巨獸來襲的最佳武器

如何力抗通膨呢? 力抗通貨膨脹的最佳利器:在於透過企業組織運用有形與無形資產,所創造出的經濟盈餘。 在這物價高漲普遍的年代,很多人認為,投資黃金、房地產甚至原物料相關商品可以力抗通貨膨脹。但其實這些不脫交易”物品”的範疇,我們應把焦點著重於”人的創造力”上,唯有透過資本的投入及經濟盈餘的產出,才能確保避免通貨膨脹的侵蝕以及轉化更多的資本。以下圖表代表近兩百年來美國地區物價指數、黃金、公債及股票的資本投入回報率:

 

 

由此圖可以看出,黃金與物價指數之漲幅,在這近200年的歷史上幾乎齊頭並進,沒有太大的差別,債券的話,則透過長期間的累積加乘,回報比黃金好很多,股票的表現則為最優,長期累積的回報率頗為驚人。 那麼,為何股價的成長 (企業的價值) 會大大高過其他的商品或物價指數? 因為經過長期,股價便能夠反映企業的經營能力,也就能逐漸反映企業累積的經濟盈餘價值,裡頭隱含兩個因子:第一個是人,第二個是時間。

 

不管是小企業或是大集團,都是由人組構而成,優秀的人才可以善加運用智慧經驗及管理知識,讓企業手中的資本發揮更大的效能,並年復一年,促成永續。 舉例來說:鋼鐵公司的各式鋼材,如果只是陳列在那廠房裡面,未經管理階層的善加使用及經營創新,鋼鐵終究還是鋼鐵,充其量只能用來交易買賣。棉花及石油也是同樣的道理,本身皆不能替社會創造價值,如未經紡織業者及化工塑膠業者運用,他們就不能對人類有這麼大的貢獻。

 

又如金融商品本身並不能創造價值,充其量只能在交易平台成為標的物,以供大眾交易求取利潤,但如果未能仔細思量交易成本及賦稅等因素的話,要創造出高於通膨增長率的機率並不會太高,然而,像是成立金融服務、提供資訊平台的企業則不一樣,如彭博(Bloomberg)及路透社(Reuters),他們透過各式的媒體管道,致力於全球金融資訊的整合及傳達,提供有用的資訊到達消費者的手上,縮短了時間,也增加了效率,並在無形之中創造企業價值。

 

 再來,社會大眾藉由長期持有,讓時間機器幫你產出複利效果,也大大減低了交易成本及稅負,自然可以透過過企業經營巧手,分享有其經濟盈餘創造的價值,自然也讓每一塊錢都能善加運用,所以自然而然透過人與時間的加乘效果,資本事業自然會張開保護傘,開出源源不絕的果實,通膨怪獸的蠶食鯨吞自然也不會出現在睡夢之中。

最新回復

sevenmouse at 2009-11-10 09:44:28
這可是一偏好文章
但還是讓我沒有頭緒
腦袋不好...
bbfify at 2009-12-04 21:30:54
貨幣供給增加時 (央行印太多新台幣時)就會造成通貨膨脹...央行該印多少的新台幣...又取決於要控制台幣對美元的匯率穩定...但美元現在又開始逐漸式微了..在國際標準貨幣美元逐漸要走衰的今日 ...貨幣之外的有價資源Ex."黃金" "石油" 飆升..總之...小老百姓的我們..記得除了台幣存款之外..別忘了放點金子在身邊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