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女士對乳癌的警覺性仍然不足,
香港防癌會一項調查發現,八成半受訪者誤以為遺傳是導致乳癌的主因,忽略了不良飲食習慣與運動不足等也是高危因素;出現疑似症狀但遲遲不求診的情況也很普遍,有女士摸到乳房有硬塊至求診,足足延誤了七年。有腫瘤科醫生警告,延遲診治超過三個月,病人 10年後的存活率會下降 5%。
香港防癌會委託香港大學於去年 10月至 12月,訪問 1,007名 18至 65歲女士,了解她們對乳癌的認知度,發現八成半受訪者誤以為家族傾向及遺傳是導致乳癌的最重要因素。
近八成人表示乳房出現腫塊及疼痛,或乳頭出現有血分泌等症狀,會擔心自己或患上乳癌,但當中竟有三成人表示即使有上述症狀,也不會立即求醫,原因包括抱觀望或不理會態度,希望症狀會自動消失,是因太忙而不求診。
少於兩成屬遺傳性
東區醫院臨床腫瘤科顧問醫生兼香港防癌會委員游子覺表示,該院早前一項研究也發現,乳癌患者由發現症狀到接受治療,平均相隔約五個月,更有個案是相隔約三年。他指,長者及低收入婦女易因缺乏乳癌知識,或諱疾忌醫,會增加延誤求診的風險,這些患者在確診時多已屬晚期;而乳癌延誤診治超過三個月, 10年後的存活率可下降 5%。
他指,不少女性對乳癌認識不足,例如很多人從未聽過「 HER2」、「荷爾蒙受體」及「三重陰性」等與乳癌分類相關字眼;也不知道乳癌主要成因是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例如多肉少菜、缺少運動等,臨床個案中只有少於兩成屬遺傳性乳癌。另外,本港乳癌患者普遍較早病發,有六成人於 40至 60歲病發,比西方國家的 50至 70歲提早近 10年。
康復者後悔遲求診
55歲的陳女士,飲食習慣一向多肉少菜,平日也甚少運動,約九年前發現右乳有硬塊,但一直誤當是經期引致的乳房腫脹,沒有理會,直至兩年多前,側睡時感到右乳疼痛,但因忙於照顧子女,又再延遲兩個月才求醫,確診時已是第三期乳癌,「成個乒乓波咁大」,癌細胞更擴散至右邊腋下淋巴,需局部切除右乳及全部淋巴腺。雖然現時已康復,惟右手有水腫及麻痺等後遺症。她呼籲女士們不要諱疾忌醫,發現症狀要第一時間檢查。
查看全部回復
我也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