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18分的迷思

Louissai 發表於: 2012-6-27 21:44 來源: ADJ網路控股集團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吳泉源

大學聯考甫放榜,一位考生十八分上大學的新聞,被媒體瘋狂炒作,彷彿這位考生、學生家長、這所大學、乃至整個教育體系都犯下滔天大罪,人人得而誅之!然而,一場血腥的獵巫之後,除了再次凸顯媒體的弱智與失格,傷害無數人的情感與尊嚴外,台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問題有得到任何的澄清嗎?我們社會又獲致什麼樣的教訓?!

一個進步國度的媒體,會用什麼樣的高度與視野來審視這個議題?!

美國公共電視網著名的普立茲獎得主特派員史密斯(Hedrick Smith),多年前就曾以「美國面對的挑戰」這部紀錄片,感動了無數觀眾,並帶動美國教育的改革。

史密斯認為,一個社會的教育體系,不應該只為少數追求頂尖學術發展的學生而設計,更要讓千千萬萬志不在此的學子,那些未來社會經濟的主力,透過制度性的設計與安排,培養出對於人生、社會有益的技能與才華。他以恢弘的視野,跨洲比較追蹤美國、日本、德國三個國家的高中輟學生,那些潛在的十八分人選,在不同的教育理念與政策下,截然不同的人生與命運。

在美式菁英為導向的教育下,那些不想念書的輟學生,在聊備一格的技職訓練制度中,逐漸徘徊在速食店廉價打工的消磨當中。相對地,德國或日本的分流體系,則讓多數不想升學的學生,到世界一流的工廠中接受真槍實彈的實作訓練,或是經過甄選後派到符合志趣的百工崗位上實習磨練,終至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技藝工人和從業人員。

別誤會,我無意美化技術教育的浪漫傳統—台灣的技職教育早已經滿目瘡痍、走入黃昏。我們更非天真地想要拷貝其他國家的作法。重要的是,十八分上大學的爭議,無意間撩撥了無數打造台灣經濟奇蹟的技術人的情感教育,更攸關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契機。

它像照妖鏡一樣,照映出我們心中對於勞動、技術的價值觀,以及我們對階級流動的態度。

有空不妨帶小孩到台灣民主紀念館去參觀今年的「台灣科技史特展」,一個可以讓你細細咀嚼台灣科技驚嘆號的絕佳場所。

在工具機的展區中,你會參觀到機器的母親(工作母機)如何奠定台灣科技與工業發展的基礎。

展場中,台灣頂尖的工程師會考問你,世界上最精密的機器是如何做出來的?答案是,老師傅的手!怎麼樣可以培養出這樣的雙手?不是聯考的高分,也不是博士學位!給你一個有趣的線索,到網際網路上去經歷一場技術之旅:關鍵字是MONOZUKURI,日文的「製造技藝」!

吉他的愛好者一定知道,日本名古屋的岐阜縣,是全球知名的YAIRI 高級手工木吉他的故鄉。

YAIRI 的木吉他不但選用上等的木材、經年累月細心地乾燥,而且在手工精心打造之後,還要放在儲藏室「聽」幾個月的音樂:YAIRI的工匠相信美妙的聲音會穿透到木材,讓吉他的共鳴更棒,難怪他們的吉他手感好,音色厚實,可以賣到好幾萬元!

愛用化妝品的女士們都曉得,世界頂級的化妝品都要搭配完美無暇的化妝刷。來自廣島的白鳳堂(HAKUHODO)刷子,就是其中佼佼者,也常是網路上蒐尋與討論的對象。

白鳳堂的師傅沿襲百年來的技藝傳統,透過獨特的處理技術,不斷地將不整齊的刷毛摘除,梳理到只剩下完美無缺、絕對不會掉毛變形的名貴化妝刷,也成為國際各大品牌的化妝品公司爭相下單的對象!這又是另外一個MONOZUKURI的範例!

這種經年累月、堅實而細緻的技術傳統與工藝美學所培養出來的技藝,甚至超過機器的精密度,令人嘆為觀止。

當代科技堪天役物最重要的象徵莫過於火箭。然而,美國航太工業發射的火箭上,精密的頭錐(nose cone)部分,很多卻是委託日本那些獨一無二、具有特殊製造技術的小工廠所製作。這些師傅的巧手,精密程度甚至可以到達1/100 毫釐,遠非機器所能比擬!

在十八分上大學的事件中,最令人傷痛的,倒不是大學素質下降、連國中程度都可以上榜這些責難—當台灣的政治人物與沒擔當的教育官員無厘頭地增設大學時,這已經是必然的宿命!

而是我們的社會,整個世代的經驗,未能確立一種技術人生的榜樣,一個值得年輕人追求、在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長久實踐的職業生涯與制度性安排。

相對於日本的MONOZUKURI,台灣的「黑手」或「工程師」只是社會向上流動的過渡範疇,並沒有專業與社會價值上的自主性與尊嚴!這才是整個社會鄙視技術、奉行文憑主義、導致技職教育衰微的根源。

並不是說,志不在升學、追求技術人生的學子就應該放棄語文與數理的基礎教育,就應該考十八分!但就像史密斯筆下的美國高中輟學生,是我們殘缺的證照制度,是那些可有可無、比聊備一格更不如、將學生當成廉價勞力的實習制度,以及看不到以技術來實踐生命意義的遠景,讓許許多多台灣潛在的技術世代成為大學聯考後段班的羔羊!

一般的消費者對於市場上的產品不滿時,可以有發聲(voice)與出走(exit)的選擇,端視其對公司的忠誠度。看看那些在補習班與考場上備受煎熬的心靈,我們的莘莘學子,有這種餘裕嗎?!

卅多年前勇敢向體制說不的「拒絕聯考小子」吳祥輝,卅年多後遠赴芬蘭,探尋全球競爭力第一名的奧秘。在〈芬蘭驚豔〉一書中,他發現,原來芬蘭基礎教育執行的最高策略在於,「不讓任何一人落後」!

與其找尋十八分的替罪羔羊,不如收起口水戰,運用智慧與想像力,幫台灣找尋這種「不讓一人落後」的制度空間。